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594亿美元!张一鸣身价超马化腾成中国第二富豪 | 张一鸣的9年自我修炼法则
2025-09-18

凌晨三点,北京东三环的办公室楼群还亮着几盏灯。一个年轻人独自坐在工位前,背后是一面写满流程和想法的白板。他盯着屏幕上的数字,神情专注,眼里透出一种极少数人有的固执。他叫张一鸣。九年之后,他的名字和594亿美元被并列在福布斯榜单上,超越了马化腾,成为中国第二大富豪。很多人惊讶于他的速度,可在他自己看来,这只是日复一日的自我修炼的必然结果。

问题来了,九年,能让一个人走到多远?对大多数人来说,九年可能足够换五份工作,足够看完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但对张一鸣来说,九年是无数个微小实验叠加,是认知边界一次次推开。他用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才干是起点,修炼是路径,而自我迭代才是终局。

他早就说过一句话:创业不是战斗,而是修行。这话在当时没人太在意,如今却被反复引用。因为它道出了核心——一个领导者如果停下学习,他就成了企业最大的负担。

很多人觉得,企业比拼的是产品、技术、资本,其实归根结底,比拼的是领导者的认知高度。耶鲁管理学院的一份研究显示,企业领导人的认知边界,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成长天花板。这就是为什么张一鸣一直强调“认识自己”。古希腊神殿上刻的那句“人啊,认识你自己”,在今天依然有效。

认识自己,听上去简单,做起来却残酷。因为你得不断拆穿幻觉。张一鸣在卸任CEO时写下,“已经没有时间学习了”,这不是谦虚,而是他的警醒。他知道,如果没有时间吸收新东西,那么即使再聪明,也只能“吃老本”。而吃老本,迟早会被时代淘汰。

他不仅认识自己,还在不断调试自己。就像调试一款软件那样,他反复实验,反复迭代。他曾把一天切成无数小块,精准执行计划,结果发现效果不佳,立刻转向另一套方法,寻找专注的波峰。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最好的状态,不是兴奋巅峰,也不是全然低落,而是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那是一种既保持冷静,又能逼迫自己持续进化的节奏。

这也是一个小动作的启示。读到这里,你不妨试一试:在今天的工作或学习里,记录下自己情绪的高低点,看看在哪个区间你最能专注。也许你会惊讶地发现,真正的效率,并不来自兴奋冲刺,而来自稳态循环。

当然,他并不是没有失败。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他也曾因为过度在意效率而陷入焦虑,计划表越做越复杂,执行效果却越来越差。那次返工让他明白,逻辑不等于机械执行,而是要在实验里找到反馈。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不能在返工里升级逻辑。

这背后是一种信念的支撑。张一鸣曾引用弗兰克的一句话:“一个人在他的信念上站得越不牢固,他就越要用双臂紧紧抱住教条不放;相反,一个人在他的信念上站得越牢固,他就越可以自由地伸手。”他选择了后者。他的信念不是“我必须赢”,而是“我必须成长”。

成长的对立面是惰性。张一鸣最常提醒自己的是,惰性是万恶之源。体力的惰性,要用运动对抗。即便不爱体育,他也逼自己每周游泳,因为他知道,创业拼到最后拼的是身体。思考的惰性,要用独立思考对抗。早在2009年,他就意识到信息过载,却离想要的信息太远,于是开始琢磨用推荐引擎解决。这个想法,种子一样埋下,几年后长成今日的字节跳动。情绪的惰性,则要用克制对抗。他的室友梁汝波回忆:“从大学到现在,很少见他过分兴奋或过分沮丧。”他的情绪只在轻微波动间运行,既不激进,也不颓废。

这些细节拼在一起,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他能坚持九年不偏航。表面上是勤奋,实际上是主动。表面上是冷静,实际上是克制。别人眼里的幸运,不过是他自我修炼的副产品。

这并非个例。在硅谷,乔布斯也是如此。他曾独自静坐,屏蔽外界噪音,让潜思维和显思维互相印证。正是这种训练,让他能在复杂局势里做出清晰判断。换句话说,伟大的领导者,拼的不是智商,而是自我修炼的深度。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做的小实验。今天遇到决策,不要急着拍板,先给自己十分钟安静思考,再找两个人征求意见。这个动作简单,却能立刻降低偏见,提高准确度。

很多人只看到张一鸣的594亿美元,却忽略了背后的修炼。他的财富不过是外在的果,而修炼才是内里的因。他逼迫自己运动,逼迫自己独立思考,逼迫自己调试情绪。他用勤奋的背影赢得人心,用冷静的节奏带动公司。

这让我想起稻盛和夫的一句话:“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领导者不是坐在后方发号施令,而是冲到前线,以身作则。这种勤奋不是姿态,而是信念。张一鸣也一样,他每天像一个基层员工那样测试产品,无止境改进体验。这种勤奋,才是最能打动人的。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停留在个人成长,而是影响了团队成长。伟大的领导者,不是培养追随者,而是培养新的领导者。杰克·韦尔奇说,管理是控制,领导是激励。张一鸣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不是单纯让员工完成目标,而是激励他们看到更远的未来。

公开信息显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强调,真正有价值的动机来自内在动机。张一鸣懂这一点,所以他不断让员工看到愿景,而不仅仅是薪水。他把公司当作产品一样调试,让每个人都能在过程中找到成长的乐趣。这种方式,让字节跳动的边界一再被推远。

当一个人能修炼自己,再去激励别人,他就有了成为伟大的可能。戴高乐说:“眼睛所到之处,是成功到达的地方。”张一鸣的眼睛,总是盯着更远的未来。

九年,一个普通人可能刚从基层走到主管,而他,走到了中国互联网首富的高度。但更值得记住的,不是数字,而是方法。认识自己,调试自己,对抗惰性,主动前行,这些修炼,不需要你是创始人,每个人都能做。

也许你今天还在为生活琐事焦虑,不妨试着记录自己的情绪波动,或者逼自己运动一次。小动作,可能就是修炼的开始。因为伟大,从不是一夜之间的奇迹,而是日复一日的自我修炼。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