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说个扎心真相!30岁的90后,财富已经分流:有人年薪百万,有人花呗负债
2025-09-18

深夜的地铁末班车里,我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个男生,穿着早已皱巴巴的衬衫,脚边放着外卖袋。他靠在车厢角落里,眼神空洞,手机屏幕亮着,花呗还款提醒闪个不停。他叹了口气,像是要把整天的疲惫呼出去。对面,一个差不多年纪的女孩,却戴着耳机,手里拿着Kindle,眼神专注。地铁到站,她背起一个不大的背包,轻快地下了车。那一瞬间,我猛然意识到,同样是30岁的90后,人生已经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轨道。

数据不会骗人。猎聘在2023年的一份报告里写到,30岁的90后平均年薪达到13.05万元,这在全社会已经算是“高薪群体”,超过了全国九成的打工人。但另一份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全国信用卡半年以上逾期的信贷余额高达892亿,而其中近一半是90后。再结合尼尔森的调查,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人均负债12.7万。这意味着,在账面上看似“高薪”的90后,其实早已被另一只手掐住了喉咙。

这就是扎心的真相。三十岁的90后,财富已经分流。有人年薪百万,开着头等舱周游世界;有人却深陷债务,靠着一张信用卡滚动过日子。分水岭出现得如此之快,让人猝不及防。

有人会说,大家不都是一样从二十岁过来的吗?当时身边的同学、同事,日子过得差不多,一起加班,一起吐槽。可为什么到了三十岁,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步履维艰?

我认识的小刘,就是后者。他毕业后进了一家大厂,月薪过万,看上去风光。但工作几年,他没有攒下什么积蓄。朋友劝他学点理财,他嫌麻烦;有人叫他去尝试副业,他觉得不靠谱。工资一到账,先还信用卡,再付房租,剩下的就不多了。他说:“我也想变得有钱,可我实在看不到路在哪。”而另一位大学同学阿杰,当年选择了一家初创公司,前几年拿的工资甚至不如小刘。但他学会了写代码,参与了项目,后来公司融了资,他成了合伙人。三十岁,阿杰的身价已经远超同龄人。

表面上是运气,实际上是选择。不同的选择,在时间的复利下,三五年看不出差别,十年之后就会天壤之别。经济学里有个词叫“路径依赖”,意思是初始的一个小决定,会导致未来完全不同的走向。90后的财富分流,本质上正是路径依赖的结果。

时代的因素也不能忽视。90后毕业的时间,恰好踩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节点。房价在高点,工作竞争加剧,机会不像前辈那样触手可及。2010年前后买房的80后,房价翻了好几倍,轻轻松松财富自由。而等90后攒够首付时,房价早已是高不可攀的天花板。命运的牌桌上,有些筹码,天生就不在这一代人手里。

但不公平归不公平,这不是推卸的理由。在同样的环境里,有人照样脱颖而出。区别在于,有的人主动寻找新机会,有的人却固守旧思路。自媒体、直播、金融科技、区块链,这些新赛道在过去十年诞生了无数90后新贵。但与此同时,倒下的99%也同样是90后。他们投身风口,却没有抗风险能力,最终黯然离场。机会从来不是均分的,而是极端分化的。

消费主义是另一把锋利的刀。9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小在广告和社交媒体的轰炸里长大。“你要早点过上想要的生活”“人生就该精致一点”,这些口号像糖衣炮弹,让人心甘情愿刷爆信用卡。很多人月薪一万,却花两万,奢侈品、整容、旅行,样样都要体验。结果就是,账上的数字越来越红,未来越来越黑。

我见过一个女孩,她刚工作时就给自己定了目标:要在朋友圈里活得体面。三年下来,她买了好几个奢侈品包包,却没什么存款。直到有一天,信用卡逾期,电话打到父母那里,她才哭着说:“我连自己都养不起,还谈什么体面?”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返工。她后来做了一个小实验,每天晚上记账,哪怕只写几行。刚开始很痛苦,因为数字赤裸裸地揭穿了自己的生活。但坚持了一个月,她发现支出里最大头的是无意义的网购和聚会。她开始减少这些消费,把钱存进一个定投账户。两年后,她不算富有,但至少摆脱了月光的窘境。这就是小动作的力量。

还有一个朋友,他决定学习理财,每周抽出一个小时研究基金。刚开始亏了点钱,心里很慌,想要放弃。但他强迫自己写下亏损的原因,慢慢发现问题在哪。到第三年,他已经能稳定获得收益。失败的返工,恰恰是改变的开始。

外部的证据也说明问题。清华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在2021年的一项调查指出,中国年轻人理财知识的普及率不足30%,但参与投资的比例超过60%。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是在“盲投”。缺乏认知,却急于追逐收益,这正是财富分流背后的深层逻辑。有人踩中了坑,一蹶不振;有人学会了成长,反而越走越稳。

说到底,财富分流不只是钱的事,它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你是任由环境摆布,还是主动规划?你是被消费主义绑架,还是学会与金钱做朋友?你是害怕失败停在原地,还是愿意试错和返工?三十岁是分流点,但不是终点。

我曾听一个同事感慨:“同样是90后,有人已经躺在钱堆里,有人还在房租和外卖里挣扎。我怕我已经输定了。”我对他说:“输赢不是一次定局。财富不是比赛,看的是长期。”正如王尔德说的那句话:“年轻时以为金钱最重要,年老时发现确实如此。”我们都绕不开这个现实,但也别被它压垮。

财富的分流,提醒我们一个真相: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处标好了价格。你愿不愿意付出代价,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有人已经错过红利,有人还在犹豫,但这不妨碍从今天做起。写下一个目标,哪怕只是“每月攒下一千块”;做一个小实验,哪怕只是“每天记账十分钟”。这些微小的动作,会在未来十年,变成看得见的差距。

或许三十岁是残酷的,但也正是最清醒的年纪。它逼你停下来,想清楚自己是谁,不是谁。是继续随波逐流,还是开始逆流而上。

答案,也许不会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迷宫里找到出口,不至于在红尘里迷失。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