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被骂到退网的他,悄悄捐了37万:人生若觉无意义,不如看一看罗翔
2025-09-18

夜风吹过操场,篮球架孤零零地立着,一个二十岁的男生抬头望天,突然问朋友:“你说,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朋友愣住了,不知该怎么回答。那一瞬间,他心里其实很清楚:成绩不理想,爱情无着落,未来像一片雾。人生仿佛没什么亮光。可就在这种困境里,他刷到罗翔的视频,看着一个一米九的大个子,端着水杯,笑着讲“法外狂徒张三”的故事。他忽然笑出声,又忽然红了眼眶。因为他感觉到——原来世间真的有人,把一份职业做得既有趣又有光。

罗翔为什么能打动人?因为他不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地讲道理,而是蹲下来和你聊天。他会把正当防卫放进粪坑案的故事里,让你一边忍不住笑,一边记住了关键点。他会把人心的幽暗用自嘲解剖出来:“我看到别人虚荣,自己不也一样吗?”他敢揭开自己的伪饰,让你看见,他并不完美,但他努力保持清醒。这份真实,比任何高谈阔论都更让人信服。

资料显示,2020年罗翔入驻B站一年不到,就吸引了近2000万粉丝,视频播放量突破3亿。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一个法律教授,凭什么能引起全民追捧?答案很简单:他超越了无趣。他把艰涩的法律变成一杯凉茶,你喝着觉得轻松,却在不知不觉间懂了道理。这也是一种“弱新的快感”——旧法新用,法律条文并没有变,只是表达方式被重塑,让更多人愿意靠近。

可光有趣还不够。罗翔的另一个超越,是超越偏见。他出身湖南小城,曾经因为地域身份被排斥。那种刺痛,让他明白,人和人之间总是画圈子,而圈子之外的人注定被歧视。正是这种体验,让他学会了谦卑。多年后,即便站在聚光灯下,他依然保持平等心。他在课堂上说过一句话:“人应该走出自大自恋的洞穴。”这是他亲身撞过的墙,也是他留给别人的警醒。

他的第三次超越,落在利己与利他的分界线上。2003年冬天,他遇见过一个在北京寒风中找不到法律援助中心的老人。他查了地址,叫了出租车,还陪老人一起走到门口。老人下车时扑通一声跪下,说:“谢谢你,你前途重要,不要耽误。”那一刻,他心里像被针扎。他想到,如果这是自己的母亲,他会是什么感受。那一夜,他意识到,法律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血肉里的温度。从此,他不只讲法理,更讲公平和正义的回响。利己的聪明,可以让人成功一时;利他的光,才能照见更远的路。

可他并不完美。他会自毁形象,甚至拿“二奶案”调侃自己,说“要是给我每天八九万,我都心动”。这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他承认人性有弱点。他把那种我们不愿承认的幽暗摊在阳光下,用最坦白的方式告诉你:别装,别假,努力拧紧恶的阀门才是真实。这样的坦率,让他比完美的偶像更可爱。因为他敢承认虚荣,敢承认贪欲,敢承认双重标准。他甚至在视频里骂自己:“严于律他,宽于律己。”这种自省,是他对自己最大的约束,也是对观众的提醒。

很多人只看到了他的光,却忘了他也经历过黑暗。那年,他因为一句话被误解,被骂到退网。半年沉寂,没有反击,没有申明。他没有抱怨,而是继续默默录制普法视频。时间替他说话。等他再出现时,已经是“年度法治人物”,已经是被司法部长亲自颁奖的那个人。荣誉加身,他依然冷静:“这不是我的荣光,是大家心中正义的投射。”不膨胀,不沉迷,反而在热搜上提醒自己:本质上,这也是一种虚荣。

他的选择更让人敬佩。他完全可以借流量变现,接广告,开课,轻松赚数千万。可他偏偏没有。他说过:“视频收入全部捐出。”如今,他说到做到,把37万一笔一笔捐给儿童救助基金会。没有铺张,没有炒作,只是一句平静的兑现。那天,他看起来很平和,却说了这样一句话:“钱是过眼云烟,正义才是根本。”这句话,让人肃然起敬。

在与许知远的对话里,他说:“站在聚光灯下,本质上是一种虚荣。”他不沉迷于掌声,也不畏惧谩骂。他像《逍遥游》里说的那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是超越荣辱的境界。也正因如此,他能在喧嚣的网络世界,保持那份难得的清醒。

有人说,罗翔的人生,是一连串的超越。从无趣到有趣,从偏见到平等,从利己到利他,从伪饰到坦诚,从荣辱到淡然。他的人生轨迹,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每个人可能的挣扎与可能的救赎。他让人看到:哪怕世界复杂,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向真、向善、向正义。

如果你正处在人生的困境里,觉得日子没意义,不妨看看罗翔。他的故事告诉你,有趣不是天生,而是选择;平等不是口号,而是自觉;利他不是牺牲,而是一种更深的自由。人生意义,也许不是一开始就能找到的,而是在一次次超越中逐渐显现。看着他,我们会明白,光并不是遥不可及。光就在我们心里,只要敢于清醒,敢于剖开,敢于守住。

或许,这正是罗翔存在的意义。他不是神,他不是圣人,他只是一个努力让自己真实的人。可正因为真实,他才成了一束光,照见我们心底的黑暗,也提醒我们:你也可以。即便被误解,即便被辱骂,即便跌入谷底,也能再次站起来,依旧向善,依旧温暖,依旧明亮。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