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粥左罗:我熬夜10年、身体变垮,终于在31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2025-09-17

夜里两点,出租屋的灯还亮着。小陈趴在电脑前,手边的泡面早已结成硬块,屏幕上的代码一行行闪烁。他眨眼的时候,眼皮沉得像挂着铅。他今年三十一岁,从大学开始就习惯了熬夜,十多年如一日。那天,他突然被自己的倒影吓了一跳:眼圈发黑,脸色蜡黄,整个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老了十岁。他笑了笑,却没心思再敲键盘。因为身体已经给出最直接的警告。

熬夜的理由总是听起来正当。大学时是焦虑,翻来覆去睡不着;工作后是拼命,总觉得多做一点就能更好。可久而久之,身体逐渐崩溃:背上长痘,肚子一圈圈往外鼓,体重直线上升。明明才三十出头,却像一个被掏空的中年人。

资料显示,中国睡眠研究会在2022年发布的报告中提到,超过三成的年轻人长期睡眠不足,平均入睡时间接近凌晨十二点半。长期晚睡与肥胖、皮肤问题、心血管疾病高度相关。换句话说,熬夜不仅是习惯,更是慢性自毁。

小陈也曾试过各种补救。他买了公路自行车,疯狂燃脂,最多的一天骑了一百五十公里。体重短暂下降,但很快反弹。因为系统没有变:白天困,晚上拖,深夜嘴馋,循环往复。

直到有一天,他忽然意识到,要真正改变,不是靠一次两次的冲动,而是要重建生活方式。于是他做了一个小实验:把就寝时间整体前移一小时。开始很难,凌晨一点睡惯了,要十一点睡简直是煎熬。他强迫自己关掉手机,把闹钟放在客厅,困得睁不开眼时就闭眼硬撑。头几天白天昏沉,他差点放弃,但咬牙坚持两周,生物钟逐渐被拉回正轨。

在与朋友的对话中,他说:“刚开始早起,真的困得要命,我只能坐在客厅喝咖啡、刷短视频,哪怕不学习也行,就不让自己回床。”朋友听了哈哈大笑,却明白这是破局的关键。因为早睡早起不是靠意志,而是靠设计。

反差慢慢显现。过去他总抱怨时间不够,每天熬到凌晨两点还觉得任务压身。可早睡早起后,他发现早晨的两小时格外清静,没有人打扰,不会被消息轰炸,他能专心读书写作。效率不仅没降,反而更高。

国外的研究同样印证了这一点。哈佛大学医学院在2017年的一项实验表明,规律睡眠可以显著提升学习效率和注意力集中度。那些被迫熬夜的实验组,哪怕睡眠总时长一样,白天表现依旧更差。这说明,熬夜不是多干活,而是拖垮效率。

小陈的生活也因此悄然改变。背上的痘痘消失了,黑眼圈淡了,体重慢慢回落。他惊讶于,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并不是靠药物和运动解决,而是靠规律的作息。

当然,改变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他有一次赶项目,又连熬三天夜,结果整个人像被掏空,连开会都快晕倒。返工之后,他痛下决心,再累也不允许自己熬夜连轴转。他说:“这不是矫情,而是给未来买保险。”

这种转变并非个例。在健身房,我遇到一个中年男人,他笑着说:“我以前也是夜猫子,差点熬出脂肪肝。后来医生一句话把我吓醒:如果不改,五年后可能要进医院。现在我每天十点半睡,六点起床,反而觉得时间更充裕。”

表面上,熬夜是为了多挤时间,实际上,早睡早起才是让你真正拥有时间。因为晚上的拖延和消耗,远远抵不上清晨的专注和澄明。

所以,如果你也想试试,不妨今天就来一个小动作:设定九点半上床的闹钟,不带手机进卧室,哪怕一开始只是闭眼躺着,也不要再去刷屏。连续坚持一周,你会发现身体逐渐适应,睡意开始提前。

另一个小实验是,把重要的学习任务放到早晨完成,而不是留到深夜。比如读书、写作、复盘。你会惊讶地发现,清晨一小时,顶过深夜三小时。

公开信息显示,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的健康指南里明确指出:成年人每天应保持7—8小时规律睡眠,且尽量固定作息时间。真正的健康,不是靠补觉,而是靠稳定节律。

朋友评价小陈时说:“他不是突然变自律,而是终于意识到,身体才是所有效率的前提。”这句话,比任何鸡汤都真实。

或许,我们都需要明白,熬夜不是年轻的勋章,而是透支的账单。身体会记住每一次亏空,并在未来某天连本带利收回。而早睡早起,不是万能的解药,却是最低成本的护身符。

遗憾的是,太多人要等到身体垮掉,才愿意去修正。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