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每天早睡1小时,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2025-09-17

夜深了,手机屏幕的光还亮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盯着短视频,嘴里嘟囔着“再看一个就睡”,结果一晃又到了凌晨两点。他第二天照镜子时,黑眼圈挂在脸上,整个人像被掏空了一样。心里明明喊着要早睡,可到了夜里,手指就是停不下来。为什么?因为熬夜成了最后的倔强,好像晚睡一点,就能偷回来一些属于自己的自由。可身体可不答应。

研究早就告诉我们,睡眠不是“想补就能补”的东西。今年《JAMA Psychiatr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提到,每早睡一小时,重度抑郁的风险就能降低23%。这并不是凭空的结论,而是对几十万人的长期追踪。换句话说,你以为只是少睡一个小时,实际上可能改变的是大脑里调节情绪的系统。很多人不明白,晚睡可能暂时不伤身,但一定“伤心”。

我想起朋友阿伟的故事。他是个典型的夜猫子,常常凌晨三点才睡。白天在公司开会,别人讲话,他总觉得心烦,情绪像根紧绷的弦。后来他逼自己做了个小实验:每天比原来提前一小时上床。起初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干脆关掉手机,拿书压在枕边。三周后,他自己惊讶地发现,早上醒来时心情没那么沉重了,和同事说话也不再那么容易烦躁。他跟我说:“原来早睡不是养生,而是救心情。”

反差很明显。表面上,晚睡让人觉得多了一点“自己的时间”;实际上,它偷走的是白天的耐心和稳定。资料显示,在一项涉及43万成年人的六年半追踪研究中,典型的“夜型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比“晨型人”高出94%。这个差距足以说明,熬夜并不只是作息习惯,而是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

为什么会这样?有三个原因。第一,社会时钟的不匹配。社会是为早起的人设计的,当你上午十点才起床,朋友圈里的热闹早就过去,地铁的高峰也已经散去,你会产生一种被世界遗落的孤独。第二,晚睡常常意味着睡不够。上班族哪怕两点睡,早上也得七点起,这样的睡眠不足,会激活体内的应激系统,皮质醇水平升高。哈佛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高皮质醇与抑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第三,光照节律的错位。晚睡的人常常起床时太阳已经高挂,而早晨光照是调节褪黑素和情绪的关键。研究发现,住在朝东房间的抑郁症患者恢复速度,比朝西的快得多。因为他们能第一时间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下。

这里有一个你今天就能做的小动作:在睡前半小时,把灯光调暗,手机放在离床三米远的地方,改为听一本有声书。环境光的降低,会帮助褪黑素分泌,让身体进入睡眠模式。哪怕只是提前三十分钟,你会发现第二天的心情有明显不同。

当然,很多人试过早睡,却失败了。小李就是这样。她设了闹钟提醒自己十一点上床,可到了点,还是忍不住刷手机。第二天后悔,但晚上又重蹈覆辙。她后来返工,把方法换成“推迟刺激”,比如把短视频卸掉,把零食收进柜子。结果一个月后,作息逐渐调整回来。这说明早睡并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环境设计。失败不可怕,怕的是不愿意再试。

睡眠和情绪的关系,历史上早有人提到。英国作家罗伯特·伯顿在1621年的《忧郁症解剖学》中写过:“忧郁的人抱怨难以入睡,或早醒。”今天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90%的抑郁症患者都有睡眠问题。而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实验里,睡眠不足直接导致愤怒和困惑增加。情绪的失控,往往是熬夜的副作用。

我还记得有一次凌晨一点,阿伟突然发来消息:“我总觉得全世界都安静了,只有我一个人醒着。”这种孤独感,其实是晚睡者的共同心境。可当他开始早睡时,反而在晨跑的路上看见了新的风景:早餐店的香味,街边修车师傅的招呼声。那一刻,他笑着说:“原来我不是被世界抛弃,只是错过了另一种热闹。”

反差再次出现。晚睡让人觉得自由,早睡让人获得联结。自由是虚幻的,联结才是实在的。

有专家说过一句话:“睡眠是最便宜的药。”这不是夸张,而是医学事实。长期熬夜不仅损害情绪,还会影响免疫力,增加炎症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一项综述指出,睡眠不足会促进全身炎症,而炎症正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因。这意味着,早睡不仅关乎精神,更关乎身体。

所以,当你问自己:每天早睡一小时,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答案其实很简单。它让你心情更稳,记忆更好,免疫更强,生活更有掌控感。不是因为神奇,而是因为大脑和身体本来就是为昼夜节律设计的。

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你能从今晚开始,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实验。把熬夜的时间还给身体,把清晨的阳光还给自己。哪怕只是一个小时,也可能成为你和抑郁、焦虑之间的屏障。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