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后,别做没有选择权的人
2025-09-17
凌晨两点的写字楼,灯火稀疏。王磊把最后一封邮件发出去,靠在椅背上,眼神空洞。他三十五岁,十年打工,换过三家公司,职位从未跨出中层。那天,他在厕所里听到同事小声议论:“他要是被裁掉,估计只能去做个顾问。”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没有选择权。
问题就像压在胸口的一块石头:当你所有的安全感都来自一份工作,当那份工作一旦动摇,你还能做什么?
资料显示,国家统计局在2021年的数据里提到,中国35—44岁群体失业后再就业平均耗时超过7个月,而同一时期25—34岁群体平均仅需3个月。这组数据冷冰冰,却扎心。没有选择权的人,一旦环境变动,成本远比年轻人高得多。
这并非个例。疫情期间,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公司突然裁员,他没被留下。那天他看起来很镇定,却说了一句让人心凉的话:“我没别的技能,简历里能写的就这份经历。”结果三个月过去,他投了几十封简历,无一回应。表面上他是被公司裁掉,实际上,他是被自己局限的选择掐住了喉咙。
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朋友李霞。她也在三十五岁时遭遇裁员,但她平时就保持学习习惯,业余写作,做过几个副业小实验。裁员消息一出,她立刻把这些副业放大,两个月后反而收入超过原本工资。她说:“如果不是之前的积累,我可能现在也在家焦虑。”
反差清晰: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积累、主动布局时,才真正拥有选择权。
拥抱不确定性,是必修课。塔勒布在《反脆弱》中写过:“系统在受到冲击时,并非一定脆弱,有时会因小幅波动而更强健。”这句话的背后逻辑,就是要在风险来临前,给自己制造一些“训练”。
比如有个小动作,你完全可以今天就尝试:更新一份简历。哪怕不打算跳槽,也能逼迫自己审视技能清单。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年你只是把时间填满,却没有真正形成可被市场认可的价值。这就是一次对不确定性的主动演练。
王磊也做过这样的尝试。那段时间,他开始在周末学习数据分析,写了几篇行业观察文章,发在平台上。起初无人问津,他差点放弃,但返工调整后,他把文章写得更接地气,结合真实案例,阅读量渐渐上升。三个月后,有公司主动来找他做顾问。这个过程告诉他:选择权并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而是一次次失败和修正的叠加。
公开信息显示,LinkedIn在2020年的一份调研里发现,超过60%的中年职场人把“单一技能”列为焦虑源。换句话说,焦虑并非来自年龄,而是来自技能单薄、路径单一。
在与一位猎头的对话中,他说:“对三十五岁以上的人,我看重的不只是过往履历,而是能否展现出横向迁移的能力。”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很直白:你是否能在A岗位的经验转化到B岗位的价值。能做到这点,你就有选择权。
可惜,很多人直到被迫离开,才意识到这一点。就像那则新闻里,收费站撤销,工作人员无奈抗议:“我36岁了,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这种声音令人心酸。因为他们把稳定当作目标,却忘了稳定本身就是幻觉。
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公司给的,而是能力和积累带来的。能力让你不依附于某个职位,积累让你在风浪来临时能迅速转身。
你可以今天就做一个小实验:打开记事本,写下你能提供的五种价值。如果只能写出一种,说明你的选择权极其有限。如果能写出三种以上,你就会有底气。这个动作简单,却能直击本质。
想想那些在三十五岁后依旧能翻盘的人,他们有个共同点:愿意跳出舒适圈,敢于提前布局。表面上他们承担了更多不确定性,实际上,他们把风险分散,选择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或许答案并不复杂。三十五岁以后,别再寄希望于所谓的稳定工作,更不要把人生押在一条路上。你要做的,是在每件事里榨干学习价值,把点连成线,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朋友评价李霞时说:“她不是因为幸运才有选择权,而是因为早早就准备好了。”
也许这正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当下的坚持和积累,不是为了眼前的薪水,而是为了未来能说“不”的底气。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