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如何真正学会阅读?这是我目前能想到最全的
2025-09-17

那天的清晨,我在火车站候车厅,看见一个年轻人背着鼓鼓囊囊的书包,翻开一本厚重的书。周围人或低头刷手机,或东张西望,唯独他全神贯注地盯着书页。可没过五分钟,他把书合上,拿出手机,屏幕的光立刻把他的注意力拽走。他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我是真的想读,可就是读不进去。”这一幕让我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明知道阅读重要,却总是读不下去,或者读了却记不住?

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改变的入口。资料显示,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报告指出,一个学生若每天坚持课外阅读15分钟以上,其学业成绩通常比同龄人高出20%到30%。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取信息,更在于突破现实的局限,让我们得以和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思想对话。可现实里,很多人买书时热血沸腾,翻开后却意兴阑珊。这种反差,不是缺乏兴趣,而是没找到阅读的真正锚点。

我自己刚开始读书时,也陷入过同样的困境。那时买了一摞名著,想着要好好修炼一番。可每次翻几页就昏昏欲睡,书架渐渐成了装饰。我甚至怀疑自己天生不适合阅读。直到后来,偶然读到刘未鹏在《暗时间》里写的一段话:他父亲书橱里塞满了大部头,所以他从小就对厚书没有恐惧感。这句话触动了我,我才意识到问题根本不在书,而在我和书之间缺乏情境的连接。

于是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我不再逼自己一次性啃完一本书,而是每天固定在早晨喝咖啡的十分钟,读两三页。那段时间,我甚至把书放在桌子最显眼的位置,杯子一落下,书就必须翻开。结果意想不到,原本沉重的阅读成了日常的一部分。这个实验告诉我,阅读不是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习惯的设计。你也可以今晚就试一试,把一本书放到床头,睡前只读一页。读多少不重要,关键是启动。

当然,小实验并不总是顺利的。有一次,我尝试给自己制定严格的阅读计划,每天一小时,三个月读十本书。起初充满斗志,但没到第二周,就被生活里的琐事冲垮。计划越庞大,失败越快。我沮丧了好一阵,直到重新反思:阅读的价值不在量,而在质。真正让我受益的,其实是那些让我记住一句话并付诸实践的书。返工的痛苦让我明白,阅读不是一场速度赛,而是一场内化的修行。

在和朋友的对话中,我听到一句让我警醒的话。他说:“读书的目的不是证明你读过多少,而是看你的人生因此发生了什么不同。”这让我开始调整方式。我学会用“雷达”和“导弹”的思路去读书:先快速扫描,找到对我有用的部分,再精细咀嚼。这种方法让我不再纠结要不要从头到尾“只字不差”,而是懂得了取舍。正如《如何学习》里所说,速读的秘诀不是读得快,而是知道该读什么、该舍弃什么。

阅读的另一个关键,是产出。哪怕只是写一段感想,和朋友分享一句引文,都能让书里的知识真正落地。我在写作初期,每周逼自己写一篇读书随笔,哪怕只有几百字。慢慢地,我发现那些反复写过的内容,成了我真正内化的认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我们不是通过经验而成长,而是通过对经验的反思而成长。阅读也是如此,只有在输出中,书里的知识才会成为你的知识。

在这过程中,我还做过另一个实验。我尝试用纸质书和电子书交替阅读。同一本书,如果用Kindle,我常常翻到一半就换到别的;但如果是纸质书,我会在书页上划线、折角、写批注。心理学研究也证明,纸质书更容易让大脑形成空间记忆和情境感。比如某段话大概在书的前三分之一,左上角,我一想就能定位。而在电子书里,这种“位置感”被打散了。对我而言,纸质书的多重感官体验,才是阅读的温度。

不过,并不是说电子书没有价值。它便携、储存量大,特别适合碎片化的时间。但我渐渐发现,纸质书更适合深度阅读,电子书更适合轻量浏览。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你要什么。若想记忆深刻,就多用纸笔;若想快速涉猎,就善用电子化工具。这是个权衡的选择,不必非此即彼。

很多人还困惑,为什么读完书总记不住。其实我自己也记不住。大脑天生会遗忘,这是正常的。但我发现,如果一本书里有哪怕一句话让我久久难忘,并能在生活中用出来,那就足够了。比如《掌控习惯》里的观点:真正的改变源于身份认同。当我开始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以阅读为乐的人”,阅读就不再是负担,而是我生活的自然部分。身份的暗示,比外在的强迫更有力量。

阅读还有一个隐蔽的层面,那就是选择。我们读的每一本书,都会塑造我们的思维。若只跟风读所谓的“畅销榜”,可能得到的只是浅尝辄止。反而是那些与你的需求、兴趣和能力边缘匹配的书,才会真正推动你成长。就像投资要讲究组合,阅读也要有布局。既要有和现实紧密相关的“解题书”,也要有拓展视野的“野路子”。这两者结合,才能既解燃眉之急,又开拓长远格局。

有人说,读书太贵,尤其是成年人,时间最贵。我却觉得,不读才是最贵。英国作家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中提到:阅读速度快的人,往往理解也更深。这不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而是因为他们舍弃了无关的内容,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需要的部分。时间有限,我们更该慎重选择,把精力投入到能真正改变我们的书上。

多年之后回头看,我发现真正学会阅读,并不是掌握多少技巧,而是学会在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思想的会面;每一次输出,都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阅读不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与现实相互作用的循环。我们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生活,又会反过来赋予书新的意义。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