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冯唐:成大器者,看10个字
2025-09-17

那天是一个阴冷的早晨,北京的天灰得压抑,我正准备出门,手机里推送了一条消息:某位朋友所在的公司裁掉了一半人。消息下面,他只留了一句话:“人生逆境,突如其来。”我愣了几秒,心里一阵沉闷。因为这种境遇,谁都可能遇上,谁都逃不掉。

疫情那几年,我们都看过太多故事。有人一夜之间失业,有人几个月的积蓄瞬间被烧光,还有人撑不住关闭了坚持了十几年的小店。那些看似稳固的东西,像一张被风吹开的纸,脆弱得出奇。冯唐说过十个字:“看脚下,不断行,莫存顺逆。”初听平常,再听惊心。因为在逆境里,能撑住的人,靠的不是豪言壮语,而是这十个字。

所谓看脚下,不是低头走路,而是先稳住自己,不让恐慌先把自己打倒。公开资料显示,很多企业在疫情中真正熬过来的秘诀,不在于增长,而在于现金流。哪怕账面上没有利润,只要现金能撑六个月,就能等到别人倒下,自己的机会就来了。街上三家煎饼摊,两家两个月倒闭,剩下一家还能坚持两个月,那条街的生意就是它的了。朋友小陈就是这样。他原本开了一家咖啡店,疫情一来,几乎没人上门。他做了一个小实验,把租下来的小空间一分为二,前半继续卖咖啡,后半改成共享书桌,提供最低成本的学习环境。结果,他靠这小小调整,熬过了别人关门的寒冬。

但看脚下,还意味着你要看清哪些人、哪些关系,是逆境里必须守住的。一个供应商断供,你的产品可能立刻瘫痪;一个大客户突然断掉订单,你的现金链可能立刻断裂。那段时间,我亲眼见过有人厚着脸皮找供应商谈赊账,也见过有人主动给客户降价,只为了维持现金流。表面上低声下气,实际上却是保命的智慧。

稳住之后,最难的是不断行。因为人一旦陷入逆境,本能是停下,抱怨,等待奇迹。但正如曾国藩说的:“大局日坏,吾辈不可不极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那种咬牙的坚持,看起来傻,却是唯一出路。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年轻同事在疫情最紧张时跟我说:“要不要干脆歇一歇?反正大环境都不好。”我摇头。那天我带他做了个小实验:写一封冷邮件,介绍我们的服务,发给一个可能永远不会回的陌生客户。他不情愿,说多半是白费。我让他先试一封。结果三天后,那位客户真的回复了,虽然没有成交,但给了几条极有价值的建议。这是行动的意义。哪怕九十九次石沉大海,但只要一次回应,就可能改变命运。

行动还有另一层含义,叫做推功揽过。华润集团曾有一个不成文规定,功劳要推给别人,责任要先揽在自己身上。听起来吃亏,实际是一种反向积累。一个懂得推功揽过的人,在逆境里往往能赢得更多人愿意相助。疫情时,我见过一个部门经理,当项目失败时,他第一个站出来说“这是我没预判好”,结果团队非但没有散掉,反而更加团结。他背书的姿态,让人信服。

可是,人最难跨过的,往往是心里的坎。莫存顺逆,不是让你麻木,而是别把一切都用“顺境”“逆境”二分。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做制造业的老板通电话。他苦笑着说:“每天都有问题,不管大事小事,这就是日子呀。”他的话让我想起《论语》里的“中庸”。中庸并不是庸俗,而是一种平衡。能在风浪里站稳,不随喜怒起伏,被浪推着往前走,这就是中庸。

反差最明显的是表面上你以为苦难只是暂时,实际上,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困境里彻底分化了。有的人抱怨到最后,被动等待,等到连最小的退路都没了;有的人忍着痛,哪怕每天只能前进一步,也咬牙坚持下来,最后迎来了转机。

我还记得一个小失败。那时我以为自己已经练就了“不断行”的心态,就在一次项目里坚持推进,结果团队中途崩盘,客户转身选择了竞争对手。那一刻,我怀疑过“不断行”的意义。可后来才明白,这并不是“不断行”的错,而是我没看清脚下的现金和上下游,盲目硬推,才导致了返工。试错的代价痛苦,却让我学会在行动和稳住之间找到平衡。

很多年后,我常常想起这十个字。看脚下,是让你不至于掉进恐慌的深渊;不断行,是让你不被困境的泥潭淹没;莫存顺逆,是让你在浪潮里学会随波而不沉溺。

或许你现在正经历某种逆境,失业、分手、债务、病痛,都可能让你焦虑不安。不妨今天就做一个小实验:写下你最担心的三件事,把它们拆解成“现金能撑多久”“能找谁帮忙”“自己能多走一步”这三个维度。你会发现,哪怕逆境没有消失,你的心已经稳了几分。

正如冯唐说的,不要浪费任何一个危机。危机不只是打击,它也可能是塑造的力量。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