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大战西贝96小时背后,揭露人生残酷真相:多少人都在吃预制菜、养预制娃、过预制人生......
2025-09-17
凌晨四点,北京三环的快餐店里,灯火还亮着。有人端着刚出锅的热汤面,有人盯着手机里关于“罗永浩大战西贝”的消息。四天时间,舆论滚烫,从朋友圈到微博,从饭局到茶馆,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表面是一次关于预制菜的对决,实质却像一面镜子,把我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真相照了个透。我们以为在吃饭,其实是在被迫吞下一个更大的隐喻:多少人都在吃预制菜,养预制娃,过预制人生。
预制菜为什么刺痛了大家?健康问题、口感问题、原材料问题,背后藏着对“真实”的渴望。人们怀念的是烟火气,锅气里带着手艺的那股劲。就像人们面对生活时,总希望那是自己亲手炒出来的一盘菜,而不是工厂里真空封装的半成品。可残酷的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正如冰柜里一排排预制包,整齐、便利,却失了活性。
西贝公开说自己不用预制菜,罗永浩说别假惺惺,结果网上吵得沸反盈天。有人附和西贝,觉得餐饮必须透明;有人站在老罗那边,认为预制是行业效率的必然。但无论哪一边,几百万人的点击和留言,都在侧写一个事实:我们害怕被糊弄,更害怕发现自己早就是“被预制”的人。
想想看,你身边是不是也常遇到这样的场景:同事交上来的PPT机械得像模板,改十次都没神采;朋友的孩子学奥数、背古诗、练钢琴,和隔壁小孩的成长清单几乎一模一样;甚至你自己,工作一到点就打开同样的软件,会议上复读同样的口号,周末排队去商场打卡同样的品牌。生活看似丰富,细抠却是批量化生产的复制品。
有人说这叫“社会性愚蠢”。德国思想家朋霍费尔早在上世纪就提过:智商没问题的人,却活得蠢得惊人。火鸡实验更让人心惊:雌火鸡只认叽叽声,不管对面是小鸡还是天敌臭鼬,只要声音对了,就收拢到翅膀下保护。这和今天的“预制人”多像啊,只要听到既定信号,就自动触发反应,完全不去思考背后的逻辑。
教育其实早已埋下了伏笔。耶鲁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写过《优秀的绵羊》,揭开美国精英教育系统的真相:孩子们聪明有才,但焦虑、胆小、迷茫。他们解题很快,但根本不知道为何要解题。国内何尝不是如此?一位北大院长在招聘时感慨:这些学生成绩优异、履历华丽,却像流水线上出来的家具,精致,却毫无个性。
父母的剧本往往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哪个幼儿园、哪个兴趣班、几年后考什么证书,未来读什么专业。一路铺设,一路护航。可习惯了有人替自己开路的孩子,终究长不成参天大树。他们更像是被修剪过度的盆景,漂亮,却局促。
这种“预制娃”,长大后自然成了“预制人”。他们习惯听命令,习惯有人兜底,不敢冒险,不愿承担。到了职场,面对一个简单任务,他们要反复确认时间、格式、细节,生怕走错半步。他们更愿意等一份清晰的指令,而不是自己去开辟新路。
残酷的是,这不是个例,而是大多数人的宿命。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近七成大学生在选专业时,主要依据父母或就业趋势,而非自身兴趣。短期看,这是“稳妥”的;长期看,这是“预制”的。你想要的是一份热腾腾的菜肴,可得到的只是微波炉里加热的半成品。
怎么办?有人试过小动作来挣脱。比如在公司里,一位朋友偷偷搞了个“反模板实验”:每次开会,他故意不用套话,而是讲一个具体故事。三周后,他发现原本昏昏欲睡的同事们开始记住他的话。虽小,却撕开了一点缝隙。也有人试过失败。一个年轻父亲坚持不给孩子报奥数班,结果孩子小升初时落榜,只能退而求其次。他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但几年后,孩子在另一个领域展现出极强天赋,这才让他确信,短期的返工是为长期的自由换来的代价。
我们无法否认,预制带来效率。可一旦效率成为全部,就会吞噬掉灵魂。就像许知远说的:“年轻人提问的能力在衰退,他们已经丧失了和世界互动的欲望。”这句话让人不安,却也真实。因为一旦习惯了预制,思考就退化,能动性就消失。
所以,必须有人在生活里设置“卡点”。比如每周一次,刻意选择做一道完全没做过的菜,哪怕失败,也能提醒自己味觉还活着;或者在带孩子时,不用固定路线,而是临时决定去哪个公园,让不确定性成为冒险的种子。小实验带来的反馈,也许就是抵抗预制人生最有力的武器。
当然,责任也不能回避。父母需要明白,不是所有的护航都是爱,有时候过度设定,反而是剥夺。企业需要明白,不是所有的效率都是进步,有时候预制化的员工,代表的正是组织的迟钝。个人更要明白,不是所有的便利都是福音,有时候捷径的尽头,是空心的人生。
孔子早就说过,因材施教。教育的本质不是统一,而是多样;人生的本质不是预制,而是探索。遗憾的是,太多人没能等到醒悟的那一天,就已经在流水线上走完了一生。
所以,当我们谈论罗永浩大战西贝,谈论预制菜的时候,真正要追问的,是我们是否也在过着预制的人生。是不是也早已习惯了复制和加热,而忘记了柴米油盐里原本的滋味。
愿我们都有勇气,拒绝被封装,敢于在生活里掺进一点不确定,哪怕辛苦,也不至于失去灵魂的鲜活。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