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利己与利人:人欲与天道》
2025-09-17

世人常言“利”,大抵只见其表,而不窥其根。然若细加分辨,则“利”有二途:一曰利己,一曰利人。利己者,趋向于人欲;利人者,契合于天道。此一道理,贯穿古今,亦显露出人心与宇宙的两重层面。

一、利己之限:人欲之网

利己,本属人性之常。饥则求食,寒则求衣,这是生命自保的必然。但一旦“利己”超出生存所需,便渐次滑入无尽的人欲。欲望如火,初点之时能温暖,若不加节制,终必焚身。

人欲有三重过患:

  1. 无厌:利己之心,永不满足。今日得小利,明日欲大利,终至无穷。

  2. 纷争:众人皆利己,则必相争,争则不和,不和则生祸。

  3. 蒙蔽:执于利己之得失,心识被遮蔽,不见更广大之道。

因此,利己虽合人情,却亦是人心桎梏。佛经所谓“三毒”——贪、嗔、痴,利己之欲,正是贪之根苗。

二、利人之广:天道之运

若转而利人,则境界全变。利人者,超越自我,不以私欲为中心,而以众生为怀。此非否定自利,而是将“小我”置于“大我”之中。

天道之“利”,有三层意蕴:

  1. 顺应自然:天地生养万物,无私而普遍。雨泽不择田地,日光不弃草木。利人,正是效法天地之无私。

  2. 互利共生:人非孤岛,唯有彼此成全,方能安立。利人者,实亦利己,如同一株树木,根深则叶茂,叶茂亦反哺根。

  3. 超越执我:当利己心转化为利人心,自我边界消融,身心与天地万物同体。此时所得,不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道的契合”。

道家云:“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水之利人,不待回报,自然无为,却泽及一切。佛家更言“大悲为本,大愿为行”,利人是成佛之道。由此可见,利人非权谋,而是宇宙大道的必然流行。

三、人欲与天道的分水岭

人欲与天道,皆以“利”为桥梁。差别不在于利之有无,而在于利之所向。

  • 利己:以自我为中心,循环在“欲望—满足—空虚—欲望”的轮回。

  • 利人:以众生为中心,融入“付出—圆满—自在—契道”的流行。

表面皆为“利”,实则一是狭隘之径,一是宽广之道。前者必生对立,后者自见和谐。

四、超越对立:利己与利人并非二途

然而,若执“利己即人欲,利人即天道”为绝对二元,仍未透彻。因真正的智慧,在于知二不二。

  • 未悟者:利己与利人分途而行,常陷两难。

  • 渐悟者:知利己必以利人为依,利人即是利己。

  • 大悟者:不见利己利人之别,万物一体,随缘施为,自然契道。

譬如医者治病,本为利人,然心怀悲悯,病人康复之时,医者自得喜乐;农夫耕田,本为养家,然粮食丰收,亦利天下。此中便显:利人即是利己,利己亦可利人。关键在于心识是执着自私,抑或融入大道。

结语

“利”字本无过,过在心识之偏。利己若囿于欲,则陷人欲之网;利人若契于道,则通天道之运。然最高处,当知利己与利人本不二。人心若能转小我为大我,转私欲为悲愿,则所行之利,皆为天道之利。

于是,利不再是锋刃,而是桥梁;不再是欲望,而是圆满。此即“利己不离利人,利人方成利己”,也是“人欲”与“天道”最终合一的真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