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个“利”字,道尽人心与天道
2025-09-17

“利”字,古来为世人所追逐,亦为圣贤所警惕。细察“利”字,方能知其根源、形义与精神,既见世间功利之象,亦窥天道人心之奥。

一、文字学的解剖

“利”字本形从“禾”,从“刀”。“禾”者,谷也,乃五谷之根本,关乎生民之养;“刀”者,割也,乃农事之器。合之为“利”,本意为“用刀割禾”,指谷物成熟,利于收割。由此,“利”之初义在于农耕丰收,万物得用。

后世引申,凡顺遂、便利、利益、锋锐皆称“利”。由农事之割禾,转为人生之得利;由器物之锋利,转为世事之顺当。于是“利”字逐渐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涵义。它既关乎衣食,也关乎人心。

二、形而上的探究

“利”之所以引人,是因其直指欲望与趋避。人皆趋利避害,此为自然之性。利者,如水之流,顺势而下,因而成为世间动荡之根本力量。

但“利”若过,必反其害。刀能割禾,亦能伤人;欲望若膨胀,亦能毁身。故古人常言“见利思义”,在“利”之前加一重“义”的关照,使之不至偏颇。若无人心之约束,则利为刃;若有道义之涵养,则利为器。

从更高层面看,“利”乃天地运行之自然功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利于万物生养。天地无私,以利生生。此处之“利”,非私欲之利,而是“通达”“顺应”的含义。凡顺天道而行者,必得大用;逆之,则陷困境。故圣人观“利”,常见其背后之“通”,而非眼前之“得”。

三、古代神秘主义的关照

古人观卦,《易经》六十四卦中,“利”字屡见,如“利涉大川”“利贞”。其义不专指财富,而在顺势而为、合乎天命。卦象之“利”,常含风险与机遇并存。渡川虽险,若合时机,则“利”。可见“利”之本质,并非静态拥有,而是与“时”相连。得时则利,不得其时,则害。

在道家语境中,“利”常与“无为”对照。无为非无所为,而是不强为。若一味以私心逐利,则逆天道;若能随顺自然,利自至身。道之“利”,似若无益,却大益万物,如水之润下,无所不利。

佛家则更透彻。佛经中常言“利己利人”,但终究指出一切“利”皆是幻象。世人所执着的利,无非五欲六尘,若不能超越,则仍在苦海。真正之利,乃离苦得乐,得解脱自在。佛门所谓“无上利益”,即众生皆得菩提之道。此“利”,已超越物质,直达心性根本。

四、利与义、道、空的关系

  1. 利与义
    “利”若无义,则为贪;有义则为仁。孔子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非全然贬斥“利”,而是强调立场之不同。义者,利之纲纪。

  2. 利与道
    “道”者无所不包,“利”只是其中一端。若执着于利而忘道,则失大体。顺道而行,利自然来,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3. 利与空
    若能观“利”为空,则不为所缚。得利不喜,失利不忧,方能自在。此即佛家“空”的智慧,观利而不执利,用利而不为利所役。

五、当下的启示

“利”字虽小,却映射人心。今日之世,功利横流,许多人因逐利而迷失。然细思其字源与古义,方知“利”本是顺应时机、造福群生之意,而非单纯自私之得。

若能以刀割禾之心,适度取用,自利利人,则“利”是丰收;若因私欲过度,刀刃向内,则“利”成祸害。

真正的智慧,不在舍利或逐利,而在“用利而不为利所役”。既知利可为用,亦知利如幻影。守义以导之,以道为体,以空为心,则“利”字方显圆满。

结语

“利”之为字,表面锋锐,内里深远。它既是农耕文明的象征,又是人心欲望的写照;既能通达万物,又能困缚众生。观其形,知取用之法;探其意,明顺道之理;透其性,悟虚空之本。

世间纷争,皆因逐利;圣贤安然,因不执利。若能在“利”中见“义”,于“利”中悟“道”,于“利”中识“空”,则“利”不再是锋刃,而是化育万物的无形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