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个字,道尽天地人心——亨
2025-09-17

「亨」这一汉字,初看似平常,却是汉字文化中一个极为深邃的符号。从古文字形态来看,甲骨文与金文的「亨」多呈鼎灶之状,意味着烹饪与祭祀。古人认为通过烹饪牲品献祭,可以与祖先与神灵沟通,这里的“亨”便有了“通”的意味。及至小篆、隶书,「亨」的形体趋于抽象化,其义逐渐脱离了单纯的祭祀,扩展为“通达无碍”。因此,《说文解字》释之曰:“亨,通也。”这是一种从实到虚的过渡:从祭祀中的饮食烹饪,延展到人事的畅顺,再推及到天地运转的无阻。

在《易经》中,「亨」有着核心地位。“元亨利贞”是《乾卦》的四大纲领,而「亨」正居其二。乾道以大始为“元”,以通达为“亨”,由此可见“亨”不仅指世俗的顺利,更是顺应天道、契合大道的必然结果。若天地交泰、阴阳和合,则万物亨通;若逆理妄为,则无亨之可言。这里的“亨”并非单纯的运气吉祥,而是一种对道的体认,是通达大道的境界。

在儒家的话语体系里,「亨」与“礼”紧密相关。祭祀之所以为“亨”,正因其顺乎祖制、合乎天理。顺礼而行,则家国顺遂,谓之“亨通”。然而,道家真人对“亨”的理解则更为形而上。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若人心不滞于欲,不困于名,则自然亨通。庄子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正是说真正的“亨”不在于世俗之顺,而在于自性的畅达。当一切执着消融,自然与大道融通,那种不受阻碍的自在状态,便是至高的“亨”。

佛家大德看待“亨”,则往往超越吉祥的表象,指向“通达空性”。世人所求之“亨通”,多为人情世事的顺遂,而佛家则提醒我们:世间诸法因缘和合,终归无常。若执着于顺利,便必然畏惧逆境。真正的“亨”,是了悟一切因缘,观其生灭而不执,内心无碍,这才是究竟的通达。佛典中常讲“心开意解”,当心地澄明,妄念不起,即便处境艰难,亦能安然自在。此种自在,不依外境,而依智慧。佛家所言“涅槃寂静”,便是一种大亨——不为生死所碍,不为境遇所缚,彻底自由。

于是,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亨」的意义已远远超出语言学的范畴。它指向一种“畅通”的终极境界:在天地层面,是阴阳之气的流转不息;在人伦层面,是礼乐制度的和谐运行;在心性层面,则是人心与大道、与真如本性的融通无碍。可以说,“亨”是语言中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桥梁:它从一口鼎灶开始,走向人与神的沟通,又通向大道无形的哲理,最终落脚于人心的解脱与自在。

若从写作与思考的角度来看,「亨」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一个词语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器物出发,逐渐升华到社会制度,再到哲学玄思,最终通达心灵形而上的自由。写作者若能把握这种“由实入虚,由小见大”的转换,就能让文字不仅停留在表象,而能透出层次递进的深度。正如「亨」所展现的那样,从鼎灶到大道,从人事到天心,它的道路就是文化的道路,也是心性的道路。

结语

因此,“亨”不仅是顺利的吉祥语,它更是一种生命哲学。在道家的眼中,它是与大道相应的畅达无碍;在佛家的眼中,它是观照无常、超越执着的彻底自由。世俗层面的“亨通”,只是表象;唯有心性上的无碍,才是究竟的“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