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活得像个庄稼人
2025-09-16
2022年刚到来的那个清晨,我听到邻居老李在院子里喊,他说麦子怕冷,今年冬天得更仔细护着。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庄稼人从来没跟时间讨价还价,他们只认土地,只认手里的活。可我们呢?多数人忙着盯新闻、刷股市、追政策,像在风浪里抓一根虚无的浮木,心里慌得很,却不知真正能握紧的是什么。于是我想,也许2022年最重要的,是活得像个庄稼人。
疫情还在反复,奥密克戎当时席卷全球。那会儿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每周新增病例几乎刷新纪录。朋友圈有人感慨,“什么时候能像从前一样,走出门就能随便吃顿饭?”其实谁都不知道答案。可在上海,有一位叫林阿姨的面馆老板娘,每天依旧凌晨四点起床,和面、烧汤。有人劝她关几个月,等形势稳定再开,她摇摇头,只说:“面要天天和,汤要天天熬,不然就不是这个味了。”她不懂什么宏观趋势,但她知道,今天该做的事,不能因为不确定就撂下。这就是庄稼人的逻辑——天再冷,也得下地。
有人问,那这种坚持有用吗?我想起任正非。2002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华为的处境糟糕透了。有人提出转行盖房子,毕竟房地产火爆。任正非直接拍板拒绝:“华为不做房地产。”他选择死磕通信设备。二十年过去,事实证明,他赌对的不是风口,而是规则:以客户为中心做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规则不会轻易变,所以靠着规则,哪怕乱局再大,也能走下去。农民种田也是这样,他们不看一时的风向,而是认准土壤与季节。土地会回应你,只要你肯扎进去。
张文宏的故事也印证了这一点。九十年代,感染科不受待见,工资低得难以想象,他差点转身去外企。可他最终留了下来,每天门诊、查房、研究,平淡到近乎乏味。可时间会给答案。到了2021年,他已经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他说:“当时觉得普通的选择,最后突然都串了起来。”庄稼人也是如此,每天弯腰拔草、浇水,没什么惊天动地的瞬间,可一季一季累积,最终换来麦穗沉甸甸的笑声。
我们常常掉进三大陷阱。一个是凑热闹,见大家买基金,我们也买;见大家开抖音号,我们也开。另一个是随大流,生怕慢半拍,就像赶集似的。第三个,是操碎别人的心。对明星八卦关切备至,对同事的选择指指点点,却很少静下心来审视自己。陈嘉映回忆1976年的时候写过:“天下滔滔,时局动乱,但自己要沉得住气。”那种不跟着浪潮起落,只守住手头事情的姿态,本质上,就是庄稼人的姿态。
我试过一个小实验。有段时间,我每天早晨只做一件事:关掉手机通知,拿一支笔写两页手账,把今天要做的三件最重要的事写下。刚开始坚持不到一周,就因为临时会议、应酬打乱了节奏。返工后我才发现,原来不是事情太多,而是自己没像农人一样分清轻重缓急。后来调整方法,把“必须做”的排在最前面,不管别的,先种下今日的种子。坚持一个月后,我惊讶于那种踏实感。日子依旧动荡,但心里有了一块不被搅动的田。
庄稼人的耐心,还体现在他们对失败的接受。种子会烂掉,庄稼会被虫害毁掉,可他们不会因此放弃播种。前段时间我认识一个创业朋友,他的项目做了半年,投入几十万,最后市场没反应,他几乎崩溃。但有一次喝茶,他忽然说:“其实也没什么,本来就该多试几次。”说完笑了。我想那一刻,他学会了庄稼人的心态:不怕返工,不怕重来,怕的是没勇气再下地。
外部证据也说明,庄稼人的节奏未必慢,反而更稳。中国社科院在2021年的研究里指出,中小微企业在疫情冲击中存活率低,但那些保持核心业务、不盲目多元化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更高。换句话说,那些像农人一样,死守一块田的公司,反而能活下来。这不就是对任正非选择的验证吗?
“孤持”这个词让我印象深刻。杨振宁用它形容爱因斯坦。孤独地坚持。没有掌声,没有捷径,只是埋头走。王兴在2019年说,那一年是过去十年最差,却是未来十年最好。回头看,我们才懂这句话的锋利。未来注定艰难,可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学会庄稼人的孤持。少盯着风口,多守住土地。
写到这里,我想到另一个可以立刻实践的小动作。如果今天你觉得焦虑,不妨给自己设一个“种田任务”。比如关掉手机三十分钟,只读一本书的一章;比如只写一篇不发的日记;比如只去菜市场挑一斤新鲜的青菜亲手做一顿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其实就是在告诉自己:不管外头多乱,我还能把手里的事种好。这就是定力。
最终我们会明白,庄稼人的价值观,其实是把确定性交给过程,而不是结果。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是大自然的规则。至于风调雨顺还是天灾不断,不在他们手里。但只要种过,心就安稳。这正是我们面对不确定世界时,最需要的安顿。
或许有一天,当你回头看,会发现那些不起眼的坚持,已经悄悄组成了你人生最稳定的根基。就像张文宏所说:“在每一个看似普通的选择面前保持不放弃,我们终究也能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部分。”愿我们都能成为孤持的庄稼人,踏实做好自己该做的,等待命运的赏识。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