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睡眠好的人,更容易成功?
2025-09-16
凌晨三点,北京东三环的高架桥下,车灯呼啸而过。出租车司机老李打着哈欠,手里还攥着一瓶功能饮料。他已经连续跑了十个小时,却依旧觉得头昏眼花。他苦笑着说:“年轻的时候拼得动,现在一困,脑子就转不动了。”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明明也努力,最后却总是差那么一点?答案往往藏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睡眠。
很多人把睡眠当成浪费时间,觉得熬夜能多干点事。可资料显示,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工作效率平均下降了32%,这是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2019年发布的研究结果。换句话说,你觉得熬夜赚了时间,实际上是在透支效率。更扎心的是,睡眠好的和睡眠差的人,差距会越拉越大。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一个人每天能高质量睡七小时,另一个人每天辗转反侧、少睡四小时,拉到一年就是1440个小时,相当于多出整整两个月的工作时间。放到二十到六十岁的黄金四十年,就是57600个小时,这差距几乎决定了两个人的人生轨迹。
你可能会说,不就是多睡点觉吗,能有多大区别?可偏偏事实证明,能倒头就睡、睁眼即起的人,在职场和生活里都更容易占得先机。乔布斯生前曾说过一句话:“保持专注的前提,是保持清醒。”而清醒的根本,就在睡眠。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小林,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他刚入职时,拼劲十足,天天熬夜改方案。结果半年下来,不仅身体垮了,连汇报时的逻辑也变得混乱,错漏频出。有一次,他熬夜写的PPT在会上被领导直接拍回去,理由很简单:“你想得太散,抓不到重点。”那一刻,他才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能力不够,而是精神状态早就透支。后来他逼自己改掉习惯,晚上十一点准时睡觉。没多久,他发现第二天脑子更清醒,抓住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三个月后,他升职成了部门小组长。他总结说:“睡眠是我见过的性价比最高的投资。”
反差往往最能说明问题。你看似多熬了几个小时,换来的可能只是第二天发呆、打哈欠、做无用功。而睡眠好的人,不仅效率高,还更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哈佛大学医学院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指出,睡眠充足的人,面对压力时大脑前额叶的活动更稳定,决策错误率降低了20%。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公司高管,哪怕行程再紧,也会把睡眠排在首要位置。
那怎么才能睡得好?这里我想分享一个小实验。你可以今晚试试,在睡前半小时关掉手机屏幕,改成看几页纸质书,哪怕只是翻翻随手的杂志。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显示,睡前暴露在蓝光环境下,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入睡时间延长。而把屏幕换成纸质阅读,能让入睡时间平均提前40分钟。这是一个简单、低成本、可逆的小动作,第二天你就能感受到差别。
当然,实验并不总是顺利。我自己曾经试过强行早睡,每天十点关灯。但结果却适得其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反而更焦虑。那次失败让我意识到,睡眠不能靠硬压,而要靠习惯的调整。后来我改成每天晚饭后散步三十分钟,再用热水泡脚十分钟,整个人放松下来,入睡反而顺畅多了。这就是返工的代价:走过弯路,才找到合适的节奏。
责任的现场,有时也能说明一切。我去采访过一位外科医生,他说:“倒头就睡,睁眼即起,不是天赋,而是训练。”他年轻时在医院轮班,每隔两小时要给实验犬打针。为了不误事,他学会了对自己暗示,两个小时后准时醒来。久而久之,他养成了随时入睡、随时起床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急救病人时保持清醒。那天他说完这句话,眼神特别坚定,让人一下子明白,睡眠能力背后,其实是职业责任感在背书。
睡眠好的优势,不止是时间上的差距,更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保障。资料显示,长期失眠的人,心脏病风险增加48%,抑郁症发病率提高近两倍。反过来,睡眠规律的人,免疫力更强,记忆力更好,甚至皮肤状态都更年轻。你可能见过一些年过六十的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看起来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很多时候,秘诀不是保健品,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好睡眠。
或许你还可以尝试另一个小动作。明天起,把闹钟设在固定时间,不管前一天多晚睡,按时起床,不赖床。起初会很难受,但坚持一周左右,你会发现身体开始自动调节,晚上自然容易困,早上也更快清醒。这是一个重排作息的实验,需要一点耐心,但效果很实在。
莎士比亚说过:“每一个人都会是某个人的光。”而睡眠,就是让自己持续发光的能量来源。你若总是困顿,光自然暗淡;你若精神饱满,光就能照亮别人。
所以,睡眠好的人成绩未必立刻显现,但长期来看,他们赢得的不只是效率,还有健康、心态和清晰的判断力。有人说,成功靠努力,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成功靠清醒,而清醒靠睡眠。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