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裁员6万:俞敏洪没有输,马云没有赢
2025-09-16
深冬的夜,北京冷风呼啸,街头的广告牌依旧闪烁着补习班的名字,可那些门口曾经熙熙攘攘的家长和学生,如今都消失不见。新东方宣布裁员六万人的那天,朋友圈刷屏,很多人唏嘘:“俞敏洪输了,马云赢了。”仿佛多年之前那场辩论,在这一刻被盖棺定论。可真的是这样吗?表面上看,马云当年的预言似乎应验了,但稍稍拨开浮尘,你会发现,输赢的答案远没有那么简单。
很多人只看见了新东方市值一年的暴跌,看见了教培行业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却忽略了背后最不动声色的坚守。俞敏洪早在多年前就定过规矩:公司哪怕倒了,账上的钱也必须优先保证两件事——退还学生的学费,发清老师的工资。果然,这次裁员六万,他坚持给出N+1补偿,课桌椅无偿捐给乡村学校。同行低价甩卖,他选择“留一份体面”。这是输吗?如果输赢的衡量标准只是账面数字,那确实,他暂时落了下风;可如果标准是责任与担当,他其实赢得比谁都干净。
公开信息显示,新东方市值从高峰的300亿美元跌落至2021年底的不足40亿美元,跌幅超过九成。这是赤裸裸的数字,但数字里没有写下的是,留在公司里的五万人,每天的生计依旧压在俞敏洪心头。有人劝他及时止损,他却说:“打退堂鼓的影子,在我心里从没出现过。”这不是倔强,而是一种责任感。真正的领导者,不是只在顺境时侃侃而谈,而是能在逆境时扛起所有人的重量。
转身进入直播带货的他,很多人调侃是“下凡”。但你看过那场景就会明白,他依旧是那个讲台上的老师,只是换了黑板。卖玉米,他讲玉米的产区;卖苹果,他顺手科普气候条件;推花生油,他把历史典故串进笑谈。表面是卖货,实际上还是在教育。一个行业被砍断,他就换一种方式,把自己的长处接上去。这个小动作背后,透露出的是“在绝境中找缝隙”的智慧。
这并不是孤例。想起当年非典,资金链断了两千万,他也硬生生熬了过来。肺结核休学一年,身边同学出国,而他因为没钱留在国内;创业之初,被学校处分、被绑架、被迫喝酒进ICU……一桩桩困境,换到别人可能早已退缩,他却一次次返工再起。失败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段修炼的起点。这就是为什么,他能从讲台走到直播间,依旧不失分寸。真正的强者,不是不会落,而是跌下去还能爬起来。
资料显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瓦利安在《成人发展研究》中指出,一个人的逆境适应力,往往比智商和背景更能预测人生高度。这句话,放在俞敏洪身上恰如其分。跌到低谷时,他没有用自怨自艾麻痹自己,而是调整姿态,做一个小尝试,开一场直播,再慢慢找到出口。这其实是每个人都能照做的小实验:当你困在泥沼时,别想着立刻跳出来,而是先做一个最小的改变,比如整理书桌、写一篇记录、联系一个老朋友。小动作可能不会立刻改变结局,但它会让你重新掌握主动权。
当然,并非所有努力都会开花。直播带货刚开始时,新东方团队也遭遇过冷场,流量寥寥,甚至有人质疑:“堂堂教授,沦落到卖货,值吗?”这是典型的返工。可返工之后,他们调整策略,让讲课与卖货结合,才真正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失败不是耻辱,而是让你看清哪里需要修正的机会。马云当年的预言里没有这一层,他说新东方可能不在,却没想到新东方可以换一种方式在。
这一点在社会案例中屡见不鲜。史玉柱当年因投资失败一夜负债2.5亿,从“巨人”跌成“首负”,靠反思与重构,再次东山再起。那棵榆树的故事也是如此:树身被铁圈勒伤,伤痕累累,却因吸收了铁元素,最终在大范围真菌病害中幸存。苦难与低谷,往往是最好的养料。只要不认命,就没法彻底被击倒。
很多人把这场裁员看成一场输赢的对决,仿佛马云赢了,俞敏洪输了。但事实是,马云的预言证明了教育行业的不确定性,而俞敏洪的坚持证明了一个人可以用责任与韧性改变局面。输赢,不在一时一地,而在整个人生的长河。你可以说俞敏洪输掉了市值,却不能说他输掉了格局;你可以说马云赢得了预判,却不能说他赢得了所有的未来。
不久前,俞敏洪在公众号里写到:“直播完已经过了十二点,到外面散步十分钟,星星闪烁,空气清冽。”他看见路边的槐树伸展着虬劲的枝丫,在黑暗中探寻天空的深邃。那一刻,你几乎能感受到,他依旧是那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少年,不屈、执拗、带着一点浪漫。强者不是永不落泪,而是擦干眼泪,依旧铿锵前行。
所以,新东方裁员六万,并不是一个输赢的终局。它更像是一次提醒:生活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注定的输家。谁能在低谷中找到支点,谁就能在下一段攀升里站稳。正如一句古话所说:“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马云没有赢到尽头,俞敏洪也没有彻底输。人生,是一场长跑,不是短赛。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