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能力很重要,但绝大多数人没有?
2025-09-16
凌晨两点的写字楼,灯光还亮着。一个年轻人盯着屏幕,手边的咖啡已经凉透。他嘴里嘟囔着:“怎么我做了这么多,还是没走出原地?” 这样的场景,在无数城市里反复上演。努力不等于进步,勤奋不等于结果。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往往不是谁更拼命,而是谁掌握了别人没有的能力。问题是,什么能力很重要,却偏偏绝大多数人没有?
有人以为是智商。有人以为是资源。也有人以为是情商。但仔细想想,这些要么先天差异太大,要么太过依赖外部环境。真正普遍缺失的,是一种看似简单却最难习得的能力——系统思考。换句话说,就是能把“点”背后的“线”、“面”、“体”都看清楚,而不是被眼前的表象牵着走。
这话听起来很抽象,不妨用一个小故事来解开。三个人坐电梯上十楼。一个人在原地跑步,一个人在做俯卧撑,还有一个用头撞墙。电梯到十楼,他们兴奋地说:我是跑上来的,我是俯卧撑上来的,我是撞墙撞上来的。你听着荒唐,却忍不住笑出声。可现实中,多少人就是这样忙着“撞墙”,却不知道真正让他们抵达的,是“电梯”这个系统。看清“电梯”,比在电梯里拼命动作重要一百倍。这,就是系统思考的本质。
资料显示,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长期研究指出,具备系统思考的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更容易做出稳定有效的决策。他们不急于解释单点事件,而是会去追溯背后的因果链条。比如,为什么同样努力的人,有的人步步高升,有的人原地踏步?表面上是运气,实际上是所处的环境、行业周期、城市资源这些“体”的因素在起作用。看不到“体”,就只能盲目撞墙。
我曾见过一个真实的失败。一个朋友,大学一毕业就在小县城里开了家培训班。白天上课,晚上做宣传,忙得连觉都顾不上。三年过去,他赚的钱还不如同学在大城市随便打工。直到有一天,他跟我喝酒时红着眼睛说:“我明白了,我这不是在创业,是在逆流。”他用尽了个人的努力,却忽视了行业下滑、人口流失、城市机会稀缺这些“面”和“体”的力量。他的失败,不是因为不够拼,而是因为拼错了地方。
这并非个例。在互联网黄金年代,多少普通人因为在淘宝、抖音这样的“面”上起步,迅速实现了收入翻倍。那并不是因为他们个人天赋多么卓绝,而是因为站对了平台,借助了系统的力量。正如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说过:“个人成就,往往是系统赋能的产物,而非个体孤立的力量。”这种看清系统的能力,才是真正稀缺的。
生活里,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实验。下次遇到难题,先别急着跳进去解。先退一步,问自己:这件事的“点”是什么?背后的“线”是谁在推动?它属于哪个“面”?又受制于怎样的“体”?比如,换工作时,你想的是“工资涨不涨”,还是能不能进入一个成长中的行业?决定买房时,你盯着房价的起伏,还是城市整体人口流入趋势?只要试着这样想一次,你会惊讶于视角的开阔。
当然,系统思考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它需要不断试错与返工。梳理“点线面体”的过程,有时会发现自己站错了位。那就必须有勇气调整。一个同事曾把大量时间投到一个快要衰退的项目里,最后只换来一纸裁员通知。他没有继续死扛,而是转向公司新孵化的业务线。两年后,他成了部门骨干。他跟我说:“我明白了,努力很重要,但努力要放在对的坐标系里。”
外部证据也在印证这一点。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理论,他提醒我们不要只盯着浪花,而要看清河床。经济波动、社会周期、地理格局,这些决定了大河往哪流。个人的动作,不过是浪花的瞬间起落。这种视角,其实就是系统思考在历史学上的体现。
很多人会问,那责任呢?难道一切都归咎于系统,个体就无需努力了?当然不是。努力是“点”,系统是“体”,两者缺一不可。关键在于,你要知道谁该为哪部分背书。个人努力可以决定效率,但不能决定方向。方向的责任,属于你所选择的行业、城市和时代。看清这点,你才知道该如何布局自己的人生。
或许,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缺失的能力:他们太忙于在电梯里做动作,却很少抬头看看自己身处哪栋楼。真正重要的,是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让自己的努力落在对的节奏上。正如一句古话所说:“功不唐捐,但须择道。”努力不白费,但要放在对的路上。愿我们都能学会看穿表象,不被点缀的浪花迷惑,找到那条真正支撑我们走远的河床。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