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金一南震撼演讲:干困难事,必有所得
2025-09-16

那天是七月,烈日烤得柏油路冒烟。军校的礼堂里坐满了人,空气里带着汗味和紧张感。一个声音在扩音器里响起,低沉,却透着锋利的力量:“做有心人,干困难事,立大格局。”那是金一南。台下有学生,有企业家,有年轻的士兵。有人拿着笔拼命记,有人只是呆呆望着,仿佛被这句话击中。

很多人喜欢说,成功靠的是机遇,靠的是聪明,靠的是出身。但他讲的故事恰恰相反。他说自己曾经三天三夜搬水泥,手僵得再也攥不拢;在连队一呆就是十一年,眼睁睁看着高考机会溜走;三十六岁才开始学外语,四十岁摸电脑,四十六岁才拿副高职称。换句话说,他从没赶上过什么“好时机”,只是每次都在最后一班车开动前,硬是跑上去。他自己说:“我不是弄潮儿,只是疲于追赶的人。”可就是这样的追赶,构成了他的一生。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资料显示,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奥托曾提出,大多数人一生只用到了4%的能力。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只有4%,而是因为他们从不去碰难事,从不去逼自己。想想看,你上一次主动把自己逼进死角是什么时候?更多的时候,我们习惯安稳,习惯平淡。每天上下班打卡,工作复制粘贴,朋友圈里转几句漂亮话,就当人生有奔头。可平淡才是最残酷的钝刀子。它不让你痛,却一点点磨光了你的锋芒。

金一南说过,他最光荣的不是当上将军,而是在连队插秧插到腰弯不下去、直不起来,硬是超过了安徽兵和湖南兵。那一刻,他尝到的不是胜利,而是突破极限的快感。你能看出来,他讲的从来不是别人眼里的辉煌,而是自己心里那道“咬牙硬扛”的痕迹。人这一生,最怕的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被平淡困死在半路上。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干困难事”背后,藏着一条非常实际的路径。不是喊口号,而是每天多迈一步。比如我有个朋友,写作能力一般,但硬是逼自己每天写500字,坚持一年,居然攒出一本书稿。他最初的文字青涩得自己都嫌弃,可在返工、修改、再返工的过程中,他的笔力一点点长出来。写到后期,他说:“原来失败不是失败,只是练手。”这就是一个低成本的试验,用时间和耐心换出结果。你可能今天就能试一试,别急着立flag,就写500字,连着七天,不求好看,只求完成。等你真的坐下来,就会发现难事没那么可怕,它只是需要你忍着不逃。

外部证据也印证了这种逻辑。公开信息显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表明,能忍住短期诱惑、选择困难之路的孩子,成年后的学业与职业表现更佳。延迟满足,不是玄学,而是长期胜出的基础。很多人看过这个实验,却忘了一个关键细节:孩子不是天生能忍,而是通过小动作让自己分散注意力,比如转头不看糖,或者唱歌给自己打气。你看,这也是“干困难事”的诀窍——不是蛮扛,而是找到办法,把难变成可行。

当然,难事里总会有失败。这是常态,也是财富。我记得金一南说,他写《苦难辉煌》的定稿,是在跨越太平洋的军舰上。那时风浪席卷,连两厘米厚的钢板弹药箱都被打弯,他一度以为自己和书稿都回不去了。那时他甚至幻想,如果直升机能来,把装着书稿的笔记本吊走就好,人能不能回来无所谓。说这话时,他笑了,可你能感觉到那笑背后的孤勇。书最后还是问世了,但要是没有那段“可能白写了”的日子,这本书也不会有今天的份量。失败、返工、重来,正是难事的常态。

为什么要坚持干难事?因为难事最容易打磨格局。格局不是嘴上喊得响亮,而是你真心相信“个人的路,要和民族的命运相连”。金一南说过,中国在2001到2014年间新建了1800多所大学,培养了近500万理工科毕业生,是美国的十倍。这是我们民族的格局。换句话说,你今天的困难,不只是你个人的坎,它背后可能对应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有人在工厂拧螺丝,有人在实验室熬夜,有人在讲台上传道授业,每一份难事,都堆砌着大国的脊梁。

你可能会说,这些太宏大了,离我很远。可我想告诉你,格局并不意味着虚幻,而是你在做眼前的事时,能否多问一句:这件事,除了工资,还有什么价值?哪怕是最小的岗位,如果你愿意用心,它也可能成为你格局的基石。就像金一南说过:“一个人如果热爱生活,从热爱工作开始。”平凡的岗位,如果你愿意扛起难事,最终也能撑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我常常会想到一句诗,“当死亡还没有来临,把能量都发挥干净。”这句话听上去冷峻,却是最热烈的召唤。我们都害怕困难,可怕的不是困难,而是你一直绕开它。平淡吞噬人的野心,难事逼出人的潜力。你要选哪一条路?其实答案你心里早有,只差那一刻的决心。

所以,当你再觉得生活平淡、力不从心的时候,试着去做那件让你有点发怵的事。也许是报一个从未接触过的课程,也许是尝试一次公开演讲,也许只是写下你一直拖着没写的文章。它不会立刻让你翻天覆地,但会在你心里种下另一种力量。等有一天你回望,会发现,那些最难的事,才是你生命里最亮的刻度。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