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活着》,才看清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2025-09-16
夜里重读《活着》,心口像被什么重重敲了一下。明明是书里的故事,却总能照见现实的模样。你忽然明白,成年人的世界,没有一个字叫“容易”。苦难不是偶尔来访的客人,而是常常坐在生活的餐桌前,和你同吃同喝。只是你低头不语,它就静静盯着你;你若咬牙应对,它便冷冷退到角落,等下一次机会。
福贵本是阔少爷,生在富贵之家,娶了米行老板的女儿家珍。所有人以为他这辈子只要伸手就能要到想要的生活。但人心的荒唐比命运更快,他醉生梦死,沉迷赌桌,一夜之间把徐家百年基业输个精光。那一刻他才知道,所谓容易,不过是幻觉。金钱可以消散,体面可以崩塌,眼泪却只能自己吞下。命运翻脸时,不管你是谁,它从不留情。
人常说,苦难会逼着人长大。福贵失了家业,失了父亲,也差点失了妻子。他从养尊处优的少爷跌到泥泞里去,开始下田种地。手里的锄头把皮磨破,血渗出来,他也只能忍着。因为那就是活着的代价。他终于懂得,日子从不饶过谁。这个领悟,放在今天,也一样赤裸。有人在工地背着沉重的水泥袋子,心里惦记的是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有人在ICU门口求着朋友帮忙转账,每一秒都像刀割;有人在职场受尽委屈,仍要微笑着完成汇报。表面看似坚硬,其实每个人都在被生活的暗潮推搡。活着,本就难。
但难,不代表彻底无解。梁启超曾说:“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生活把福贵逼到绝境,也逼出他的转变。他开始珍惜,开始坚韧,开始学会在一地狼藉里守住家人的笑声。就算被拉去当壮丁,他依然心里有火,那火是对家的念想,是不肯就此塌下去的执拗。回家的第一夜,他挤在妻子和两个孩子身边,眼泪流个不停,却反复在心里说:“回来了。”那一刻,你会懂,活着的动力,不是外面的风光,而是心里的光亮。心若有光,再黑的夜也能往前走。
这种光,不只存在于书里。凌晨的海鲜市场,摆摊的老人手冻得通红,却依旧推着一车车货,只因为家里还等着他带回柴米油盐。病房里,和病魔死扛的年轻人,明知道明天未必能醒来,却依旧笑着对家人说“没事”。他们心里的光,可能是孩子的一声“爸爸”,可能是爱人的一个眼神,也可能仅仅是不愿认输。人间就是这样,苦难不缺席,但有了光,活着便不算彻底绝望。
可即便有光,也挡不住命运的刀子。福贵一生几乎失尽所有:儿子因为无偿献血被夺命,女儿生孩子难产离开,妻子病重走了,女婿意外身亡,外孙因吃坏东西夭折。热热闹闹的一家人,只剩他一个孤零零地守着老牛。很多人说,他的一生就是无尽的苦海。可他偏偏还能笑,能说起儿女的懂事,能回忆妻子的温柔,能在记忆里反复咀嚼那些消失的温暖。旁人看是苦,他自己却在其中找到一点点甜。人到最后才懂,支撑活下去的,不是避免苦难,而是仍愿意在苦难里记住爱。
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因抑郁症导致自杀的人群不在少数,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全球约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人经历过精神健康问题。现实世界的福贵,也许就是他们的缩影。活着不容易,难以承受时更需要一根支点。可能是亲人的陪伴,可能是朋友的拉一把,也可能是自己在黑夜里对自己说:“再忍一忍,天快亮了。”这就是责任与解释的现场,谁来背书?还是要靠自己先撑住。
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余华在谈到这本书时说过:“《活着》写的并不是死亡,而是死亡之外的活着。”尼采也说过,人终将死亡,但我们仍要快乐地将它演完。活着的价值,从不是没有痛,而是带着痛继续走。你可能一无所有,但只要你仍能笑,仍能爱,仍能在艰难里找到片刻的安宁,那就值得。
也许我们今天能做的,就是在生活的压力下,给自己一点缓冲的小动作。比如像我那位朋友那样,早晨对着镜子笑一分钟;比如每天写下一件让自己安心的小事;比如在疲惫时允许自己停下,哪怕只是去楼下走一圈。这些小实验不会立刻改变命运,但会在心里种下种子。心情被照顾好了,苦难也就没那么绝对锋利。
再读《活着》,才知道成年人的世界,从没“容易”二字。富贵也好,清贫也罢,人人都要与生活的重压交手。真正的答案,不在于你能否避开苦难,而在于你能否在苦难里不丢掉心里的光。人生也许就是这样:难,但值得。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