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言论不可能三角:你说服不了任何人
2025-09-16

夜色下的街道,灯光泛着冷意,便利店门口的塑料椅上坐着一个中年男人,手里攥着半瓶啤酒。他低声嘀咕了一句:“讲道理是没用的。”说完抬头看着路口的红灯,眼神里没有愤怒,只有疲惫。旁边的学生模样的年轻人问他:“那不讲道理呢?”男人笑了,笑声却干干的,“那就赢了。”

这一幕让我想起网上的一句话:在互联网时代,赢的从来不是有理的人,而是声音大的人。你认真解释,他随口一句反驳,就能把你耗尽耐心;你拿数据证据,他贴个表情包,就能让人群哄笑。真理在争吵中被埋葬,情绪却在掌声里加冕。

资料显示,2019年皮尤研究中心做过一项调查,在美国受访网民中,有64%的人表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参与过政治或社会议题的争论,但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最后选择沉默,因为“不值得”。这和我们眼前的场景何其相似。沉默的人并非不懂,而是明白说服不可能。

互联网的狂欢里,杠精是最活跃的角色。那天我看到一个学者在微博解释气候变化,论据清晰,数据翔实。结果评论区第一条就是:“你怎么证明不是你们学术圈自嗨?”学者愣了一下,耐心写了八百字解释。杠精又追问:“那你怎么证明你不是在骗经费?”就这样,原本的讨论被拖进泥潭。旁观者看热闹,最后留下的印象却是“好像科学家也没说清楚”。这就是杠精的胜利。

面对这样的局面,有人试过小实验。比如知乎上有个答主,每次遇到杠精,不再解释,而是直接甩出几篇论文链接,并在结尾写:“如果你愿意认真看完,我们再聊。”结果呢?杠精一篇都没看,但至少没再追问。答主说:“这不算赢,但至少止损了。”这就是互联网的微妙之处——不求说服,只求保存体面。

可失败的尝试更多。另一个朋友坚持要在群里和喷子理论,他引经据典,甚至用上了联合国的官方数据。喷子一句话把他气到退群:“联合国算个屁,你信我还不如信我家隔壁老王。”朋友后来苦笑说:“我不是输给了逻辑,而是输给了不讲逻辑。”

现实世界里,舆论就像市场,有供给有需求。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大多是轻松、快速、爽感。哈佛大学的行为心理学研究早在2017年就指出,负面情绪在社交网络上的传播速度是正面情绪的两倍以上。因为愤怒比理性更容易引发互动,这决定了市场天然偏向情绪化。生产者要么迎合,要么被淘汰。

于是我们看到短视频横扫天下。十五秒的热闹足够刺激神经,谁还愿意花半小时读一篇深度长文?微信公众号曾经是精英们的舞台,但读者群越来越缩小。微博曾经是思想碰撞的广场,如今更多是举报与沉默。真正想讲逻辑的人,要么退到小圈子,要么干脆闭嘴。

小圈子又有自己的困境。微信群刚建的时候热热闹闹,三天两头有人发长文,大家讨论激烈。可半年后呢?消息越来越少,群主费力拉新人进来,活跃一阵,很快又归于沉寂。因为人一旦趋同,刺激消失,群就会走向僵尸化。信息茧房让人们待在舒适区里,逐渐失去交流的欲望。

我们或许该承认一个残酷事实:言论的不可能三角。要么精英观点在自由竞争中被边缘化,要么强制灌输让言论自由消亡,要么情绪化观点在绝对开放里占主流。三者无法兼得。你想兼顾真实、有趣、深刻?那是奢望。最顶尖的写作者,也只能在三角里取舍。

这就是为什么说服是奢侈的。你不可能说服所有人,也不可能完全说服一个人。柏拉图说过,意见像影子,阳光不同,影子自然各异。你以为自己讲得透彻,他只听到刺耳;你觉得证据铁板钉钉,他觉得都是表演。

那么该怎么办?有人提出设立规则。比如提高举报门槛,限制恶意账号,给长期抬杠的人打负分。但规则能否落地,本身又会引来争论。技术与制度可以矫正一部分环境,却无法消除人性里的好斗与偏执。

真正的解决,也许在于退一步。不必奢望所有人接受真理,不必指望多数人保持理性。只要关键决策者、行业带头人能在高质量的讨论中形成共识,社会就能一点点前进。历史上许多制度的进步,从来不是大多数人觉醒,而是少数人坚持推动。

遗憾的是,在当下,连高质量的讨论也常常半途被打断。不是被举报,就是被污名化。于是智者沉默,喧哗留给情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我曾经和一位老教授聊过,他说:“别指望说服所有人,你能留下清晰的记录,就已经很好了。因为未来总有人会需要它。”那一刻,我明白了,写作不是为了赢下争论,而是为了在喧嚣中留下一点未被淹没的理性。

所以,当便利店门口的男人说“讲道理是没用的”时,我心里却想,讲道理或许真的没法赢,但不讲道理的人赢的,也只是掌声和空虚。时间会筛掉热闹,留下的往往是当初不被理解的那句话。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