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龌龊的人会越来越倒霉
2025-09-16
深夜的出租车上,司机打开收音机,新闻里提到一句话:“龌龊的人,会越来越倒霉。”他摇了摇头,叹了一句:“这话真对。”我坐在后座,忽然被击中了。这句话的分量,不在于道德评判,而在于现实规律。它不是劝人为善的口号,而是对经济环境和社会逻辑的冷静判断。张一鸣说过这句话,他不是在讲大道理,而是在点出一种趋势:这个时代,做坏事的成本越来越高,算小账的人,迟早要被大账吞没。
想起一个故事。二十年前,陕西一个小村子,因为辣椒品相好,一度供不应求。村民们一窝蜂地种辣椒,可没多久,心思就变了。有人往辣椒面里掺红砖粉,有人往干辣椒里注水增加重量。短期确实赚到了钱,销量不降反升。可等买家发现问题后,整个村子的辣椒再也卖不出去。至今,还有食品厂明确规定,禁止采购那个地区的辣椒。那一年的丰收,变成了之后二十年的枯萎。这就是龌龊的代价,它不会马上显现,但一定会反噬。
表面上看,那些动手脚的人是聪明的,懂得“抖机灵”。实际上,他们是在给自己挖坑。因为信息的流通速度,决定了欺骗维持不了多久。二十年前还能靠信息差生存,今天根本不可能。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达10.67亿,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信息一旦曝光,就是几何倍数的放大。善意能放大,恶意也一样。你一时的侥幸,很可能换来一生的污点。
在与一位创业者的对话中,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现在做坏事太亏了,算不清。”他举的例子是产品。过去造劣质品,换个牌子还能卖。现在平台评论、黑猫投诉、短视频曝光,一旦出事,品牌就彻底没了机会。你砸掉的不只是货,还有未来的复购和口碑。于是,他把全部预算放在了客户服务和产品质量上。结果不到两年,公司营收翻倍。他说:“老老实实做,居然比投机更赚钱。”这句话听起来朴素,却正是时代变化的注脚。
有时候,我们也会在生活里做小动作。比如,工作拖延,明明今天能完成的事推到明天,心里想着“反正没人发现”。但事实是,推一次容易,推第二次就更容易。习惯一旦形成,代价成倍增加。你不必等别人戳穿,你自己先被拖垮。这种返工,我自己就经历过。那年接了一个咨询项目,本来可以两周完成,我贪图轻松,一直拖延。最后客户催得紧,只能熬夜赶工,结果质量下降,关系也坏了。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短期偷懒,是长期的沉重负担”。从那以后,我给自己定下一个小实验:每天完成一个最讨厌的任务,哪怕只是写一份简短的会议纪要。几周后,我发现压力减少了,反而更有掌控感。这个动作,你今天就可以试一试。
龌龊不仅仅存在于商业里,也在人的心里。一个朋友和我说过一段经历。他在银行工作多年,以为“稳定”就是安全。可随着科技发展,银行岗位越来越少,绩效压力越来越大。他辞职时,发现需要“排队辞职”,因为太多人想走。他苦笑着说:“原来我以为最安全的地方,才是最危险的地方。”这就是另一种“龌龊”,不是做坏事,而是自欺,想靠环境来庇护自己。稳定不是安全,适应不确定性才是安全。年轻时一味追求安逸,等到环境变了,就会被反噬。
这并非个例,在许多行业都屡见不鲜。教育培训、房地产、甚至互联网,都经历过从高速扩张到激烈存量竞争的过程。增量时代,可以靠胆子、靠投机、靠信息差。存量时代,只能靠口碑、靠服务、靠长期主义。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之后,营销圈的热词从“裂变”“蓝海”转向“复购率”“客户终身价值”。这就是市场的信号:不可能再靠一次性交易生存,你必须老老实实做个“好人”,才能活得长久。
那天,一个朋友看起来很疲惫,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宁愿少赚点钱,也不想搞那些花活了。”他过去做过灰色的生意,短期赚快钱,但一次突如其来的调查,把所有积累都吞掉。他用沉痛的口气说:“人可以犯错,但不能靠错活下去。”这句话,或许比任何道理都更有力。
你可以试着做个小实验。今天试着在工作或生活中,主动分享一个好东西,不是为回报,而是为链接。分享一本书,一句真诚的赞美,甚至一个小技巧。看看结果,你会发现,别人记住的不是那个东西,而是你本身。正如心理学研究所说,人的记忆往往通过联想完成。分享的东西越有价值,你和它的联系就越牢固。这种“善意的复利”,往往才是最划算的投资。
回到那句开头的话:龌龊的人会越来越倒霉。它并不是一声咒语,而是一条规律。它提醒我们,短期的取巧和小聪明,在长期的秩序里,终将失效。反过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反而更容易赢得未来。经济学里有个“守恒定律”,能量不会消失,只会转化。人生也是一样,偷的懒、取的巧,迟早要补回来。而善意、坚持、诚信,也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你身上。
正如一句古话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信仰,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长远的算账方式。龌龊的人越来越倒霉,并不是因为老天有眼,而是因为规律在起作用。懂得这个规律的人,会更冷静,也更坚定。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聪明,不是算小账,而是算大账。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