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母亲24年前重磅采访:拥有远见卓识的人,可以改变世界
2025-09-16
清晨的北京街头,风还带着寒意。二十四年前,一个刚从华尔街归来的女人走进采访间,她叫谷燕。记者问她,为什么要放弃在美国的高薪职位,冒险回国创业?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因为我不怀疑,一小批有远见和奉献精神的人,真的能改变世界。”这句话,后来挂在了她公司会客室的墙上,也种进了女儿谷爱凌的心里。
很多人喜欢用“海淀妈妈”来定义她,但那远远不够。她的轨迹横跨生物学、金融和风险投资,既能在洛克菲勒大学做遗传实验室的负责人,也能在华尔街雷曼兄弟操盘数十亿美元的交易。她的选择往往出乎意料。别人以为她会成为科学家,她却走进了斯坦福商学院,学最贵的学位,拼美国人的规则。别人以为她会安心在金融业深耕,她却把视线投向当时几乎没有人敢想的中国高科技创业。
表面上,这些跨界看似冲动,实际上却是一种极冷静的逻辑。她始终在问自己:什么事能把个人的努力和国家的需要重叠?当她看见硅谷用风险投资成就了一代企业,她便决定复制这种模式,把资本和技术引进中国。
在与记者的对话里,她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创造未来。”这不是口号,而是行动。1993年,她为中国争取到在华尔街的2亿美元贷款,第一次让世界金融巨头承认中国企业的信用。1994年,她又与美国专家合伙创立公司,把硅谷的风险投资机制带进北京。她并不讳言困难:“我在北京招聘,一千人里才挑出一个合适的。”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坚持,因为她知道,真正的难题是人,而不是钱。
这一点,和后来谷爱凌的成长暗暗呼应。很多人惊叹一个18岁的女孩怎么能在滑雪、学业和艺术之间游刃有余,其实答案藏在母亲身上。谷燕曾经在接受邀请时反问:“为什么要选择简单的?难的事才更有价值。”她要求女儿不是去回避难,而是去和难共舞。于是,滑雪训练之外,还要读书、弹琴、长跑、骑马。不是因为贪多,而是要学会在多重挑战中找到平衡。
谷爱凌在夺冠后说:“这是我人生中最开心的一天。”人们看到的是一秒钟的高光,忽略的是背后十八年的积累。那积累的逻辑,与其说是天赋,不如说是母亲传递的那种“远见”——你不能只追眼前的容易,而要为未来构筑护城河。
这并非个例。在与风险投资打交道的岁月里,谷燕发现一个规律:最成功的项目往往是最开始看起来最笨重、最耗时的。比如某款治疗癌症的新药,七年没利润,但依旧有人投资,因为大家看到一旦成功,每年会带来十几亿的收益。她把这种耐心和视野,移植到教育和家庭,也移植到自我的选择。
当然,她也不是没有遇到过返工。她放弃生物学时,不少导师替她惋惜,觉得她“明明能在科学界大展拳脚”。她在华尔街时,也被同事质疑,“为什么要把大好的资源拿去投一个遥远的中国市场?”但事实证明,她的路径没有错。就像当年坚持去斯坦福,她说:“我看到天外有天。”这句话,既是自我解释,也是背书。她要用行动告诉别人,自己做出的选择背后有清晰的目标。
资料显示,世界银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报告中曾预测,21世纪的全球经济重心将部分转向亚洲,而中国是关键引擎。谷燕相信这一点,所以提前十年布局。今天回头看,她的远见已经在女儿身上延续。谷爱凌能在18岁成为现象级偶像,不只是个人荣耀,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这让我想起她在采访里的另一句话:“由于自己的存在,使世界变得好一点。”这句话很轻,却像是她所有跨界的解释。从实验室到金融,从硅谷到北京,她始终没有丢掉这条内心的主线。
当我们把视线放回今天,很多人仍在问:什么样的人能真正改变世界?或许答案并不是拥有多少资源,而是敢于在看不见未来时,依旧选择去走难的路,去做别人不愿做的事。
有人评价她:“非常自信、非常勇敢、非常有力量。”这种评价同样适用于她的女儿。谷爱凌在赛场上的从容和果敢,不只是运动员的意志,更是母亲传递的价值观落在骨子里。
正如古语所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真正的远见,是能在空白处看到未来,在无人区开出一条路。
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学会像她一样,在选择时多问一句:这件事,不只是今天有用,而是能否改变明天?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