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我建议你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2025-09-16

深夜的图书馆,窗外的雨声不紧不慢,年轻人摊开一堆资料,却迟迟没有下笔。他盯着题目发呆,心里想的是另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咬牙去做那件“难的事”?朋友劝他先找点轻松的项目,快点见效,至少能先有点收入。可他自己却清楚,这样的轻松里藏着危险。简单的事容易复制,任何人都能来分一杯羹。而难的事,看似遥不可及,却能在你身后构筑一道真正的护城河。

这个矛盾,其实不止属于他。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是要先解决眼前的容易,还是冒险挑战真正困难的部分?很多时候,选择容易的路径,短期会带来快感,长期却让人陷入焦虑。因为你知道,那不是属于你的壁垒,而是红利。红利一旦退潮,裸泳的人会被迅速淘汰。

资料显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研究过一组企业发展数据,那些选择在早期做难事的创业公司,虽然前五年失败率比平均值高,但存活下来的,十年后的营收和市值却普遍是同行的三倍。换句话说,难事筛掉了大量投机者,也给留下的人更多空间。

我想起曾经认识的一位餐饮老板。他起初很快火起来,靠的不是味道,而是疯狂刷单和砸广告。那几年,他每天都在数钱。但等平台收紧规则,他的生意一夜之间掉到谷底。那天他无奈地说:“我早知道这不是长久的办法,可就是停不下来。”对比另一位坚持慢慢打磨菜品的同行,几年后反而越做越稳。前者抓的是红利,后者抓的是价值。

这并非个例。在短视频行业兴起时,很多人随便拍点段子就能涨粉。但随着平台规则变化,算法逐渐倾向于优质内容,那些当年花时间打磨脚本、研究节奏、学习拍摄的人,成了笑到最后的赢家。他们一开始很苦,视频没人看,数据冷清。但正因为别人退缩,他们才迎来了宽阔的舞台。

我自己也有过失败的教训。刚写公众号时,我贪图快感,每天追热点,写些“十分钟能火”的段子文。前期涨粉飞快,但一年后,账号几乎废掉,因为热点退潮,没有沉淀。我不得不返工,重新学写深度稿,啃资料,做调研。那段时间几乎没人读,我常常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但正是在那个低谷里,我养成了真正的写作肌肉。后来别人退场,我还能继续写,靠的不是热点,而是能力。

所以,难事的价值不在当下,而在未来。它像一条窄门,门口冷清,进去的人寥寥。但一旦你迈进去,里面却是宽广天地。相反,宽门看似热闹,进去的人挤满,最后变成了最窄的通道。正如余华在《兄弟》后记里写的,“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

在与一位心理学老师的对话中,他说:“人最怕的不是困难,而是习惯了容易。因为容易的背后,是深渊。”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容易让人松懈,难才会逼迫我们成长。

做难而正确的事,并不是要追求痛苦,而是要建立长期的确定性。比如坚持规律饮食,远离重口味油腻。一开始难,但能换来健康长寿。比如坚持不刷单、不造假,一开始难,但能换来品牌信誉。比如敢于把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一开始难,但能换来组织的真正扩张。

如果有人问,假如我已经进了宽门怎么办?答案也很清晰:去找宽门里的窄门。哪怕赛道拥挤,你依然可以在细分领域做深做难。当年海底捞就是这样,在所有人都只盯着味道时,它选择了极致服务,把简单的火锅店做成了不可替代的品牌。

这提醒我们,难并不是盲目的高难度,而是价值观、长期主义和核心竞争力的代名词。它可能让你失去短期的轻松,但却给了你未来的安全感。

有人说,人生就像登山。宽阔的路,人声鼎沸,看似容易,却常常在中途断崖。窄小的道,刚开始荆棘丛生,却能带你走到山顶,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正如《圣经》里的那句话:“要进窄门,不要进宽门。宽门易进,所以人多,但必至灭亡,窄门里人少,方得永生。”

做难而正确的事,意味着拒绝捷径,接受延迟满足,把目光放远,不急于在今天就收割所有的甜头。遗憾的是,很多人直到身陷困境,才想起要补课。可越到那时,代价越大。

或许答案未必立刻显现,但愿我们都能在选择时多问一句:这件事,五年后是否还值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难而正确的事。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