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这61条深度思考,值得每个人看一遍
2025-09-16
凌晨三点,灯还亮着。办公室里,雷军正盯着白板出神,眼神专注得像在看一盘未落子的棋。他的习惯是——先想五年,再定三年,再认真做好眼前的一两年。这种节奏,看似缓慢,却总能让他在关键时刻快过别人一步。你可能觉得夸张,可回头看,小米就是这样在2010年一夜之间杀进手机市场,然后在2014年成为中国出货量第一。很多人以为这叫“运气”,但雷军自己说:“方向不对,努力全白费。”
在很多场合,他都重复过一句话:“风口来的时候,猪都能飞上天。”这句话被人调侃、被人引用,也被无数创业者当作口号。但仔细想,它背后真正的意思是——勤奋只是前提,顺势才是关键。他自己年轻时就吃过亏,金山那一段拼了16年,敲钟那天他笑着,却在心里问自己:我是不是还要有勇气再来一次?那一刻,他知道靠蛮力推石头上山,迟早会被滚落的石头砸下来。后来才悟透,得先爬到山顶,顺势踢一脚,石头才会自己滚下去。
如果你观察过小米的崛起,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节奏。别人拼命在开店、打广告,他却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产品上。插线板这种小物件,他能琢磨到凌晨;电饭煲这种看似成熟的品类,他能反复试几十次。有人笑,说雷军这是“把自己逼疯”。可就是这种“逼疯”,换来了一代代爆款。2012年第一代红米手机,40万台已经下单,发现体验不达标。那时候小米还年轻,账上现金并不宽裕,直接损失可能就是三亿多。很多人劝,卖了吧,不然现金链断掉。雷军拍板:不卖,亏也认。这一刀下去,最后亏了四千万。但产品出来后,第一代红米卖了三千五百万台。试错的代价很大,但返工的勇气更大。
这其实给我们一个小动作的启发:别急着把成果交出去,哪怕你已经付出了很多,也要学会问一句——这个东西,我自己用得舒心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再改。你会发现,哪怕是生活里的小事,比如一篇文章、一份方案,也值得这样返工一次。
再看雷军的日常。他几乎每周六天工作,十四个小时起步。早年在金山,每天睡四五个小时被同事称为“劳模”。有次他拜访三星副社长,发现对方早上五点起床、先跑步再开工,晚上十点才结束应酬。那一刻他笑,说终于心理平衡了一点——原来别人比自己还拼。很多人觉得成功是“聪明”,但雷军更愿意相信,真正的秘诀只有一个:认真拼命地工作。这和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不谋而合。
但别误会,他并不是提倡无脑苦干。他的另一句高频词是“深度思考”。在演讲里,他说过:“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什么意思?举个例子。传统厂商卖手机,恨不得顾客买了就走,别再找上门。而小米恰恰相反,希望你每天都用,还要天天见面,这样才有机会提供更多服务。这背后的逻辑,不是单纯的产品买卖,而是用户关系的重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度思考——用户真正需要什么,他们用完之后想要什么。
如果你愿意试一试,不妨在今天做一个实验:把你手里的一件工作,从用户视角重新审视一遍。问自己,这件事对方会不会愿意每天都“见面”?如果答案是“不会”,那就说明这件事本身缺少粘性。你会发现,这种换位思考,比单纯努力更有力量。
有趣的是,雷军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在金山二十多年,错过了无数风口。直到40岁才真正找到节奏,很多人说他“大器晚成”。但他自己反而坦然:“我以前不成功,现在也不成功,我只是还在路上。”这句话听起来冷静,却藏着执念。其实这也是一种反差——别人看到的是他财富和荣耀,他自己看到的是不服输。
这种不服输,也体现在小米的商业模式里。他承诺硬件净利率不超过5%,超过的部分返还给用户。这在当时几乎是反常识的决定。有人觉得是作秀,有人觉得是冒险。可雷军解释:我们的名字叫小米,定价太高就是违背价值观。这里面有一种克制的狠劲。克制贪婪,才能赢得信任。
从创业者的角度看,他最常提的还有人才。他说过,一个聪明人的价值等于十个甚至五十个普通人。招聘优秀员工成本高,但从整体算,是最划算的投资。因为优秀的人可以让事情少走弯路,减少资源浪费。你可能也有共鸣,在团队里,最怕的不是外部压力,而是内部有人拖后腿。一个不合格的人,足以让整个节奏慢下来。
如果说他给年轻人的忠告,最核心的就两点:肯学,肯干,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他甚至提醒大学生,不要纠结学的专业是不是能直接用,真正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态度。这点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程序员写代码,到投资人看项目,再到企业家带团队,他一直在切换角色,但底层能力没有变。
这里也有一个可操作的小实验: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刻意去学习一件你本职之外的技能,不需要立刻用得上,但要认真学。比如设计、数据分析,甚至是演讲表达。这样的小积累,往往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如果把他这六十多条思考串起来,其实都是围绕一个逻辑:顺势而为,但要拼命认真;深度思考,但要专注执行;克制贪婪,但要逼自己极致;做喜欢的事,但要熬得住寂寞。这些话看似简单,却是他几十年摸爬滚打换来的。
合上这些故事,我们也许该反思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常常陷在“努力”和“聪明”的二选一里,却忽略了“方向”?是不是常常纠结“要快”,却忘了“要深”?是不是常常想要结果,却缺少返工的勇气?
雷军说过:“成功的路上,其实只有这一个秘诀:认真拼命地工作。”这句话很直白,却也是最朴素的答案。或许,这才是他最想传递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