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人生海海》:没有谁的生活不辛苦,熬过去
2025-09-16
深夜的出租屋里,灯泡昏黄,一个年轻人抱着膝盖坐在床边,手里攥着几张皱巴巴的简历。他刚从公司离职,银行卡里只剩不到五百块钱,连房租都快交不起。手机里不断跳出同学的朋友圈:有人升职加薪,有人买车买房,而他只能盯着天花板发呆,心里反复问自己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生活这么难?可是转念一想,谁的生活不难呢?也许正如麦家在《人生海海》里说的,熬过去,才是人生真正的答案。
故事里的上校,战功赫赫,本该一生荣耀。却因命运的捉弄,从高峰跌到泥潭,身上背满污名,心里压满屈辱。看似壮烈的人生,实际上苦到极点。可他没有倒下,反而一次次咬牙撑过。他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人生海海,潮起之后必有潮落,苦难不会一直延续。很多读者读到这里,心头一紧,因为那不只是小说,而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写照。
潮水的节奏,就是人生的节奏。上校十三岁学木工,三年小有成就,却被拉上战场,前途全毁。换成旁人,可能怨天尤人,觉得命运不公。但他接受了,把刀锯换成枪炮,把生意人的手变成军医的手。四年后,他靠自己医术被人称为“金一刀”。然而好运转瞬即逝,背叛、牢狱、侮辱接踵而来。他的身体上被刻下耻辱的字,连尊严都没了。可他依然没有放弃活下去。潮起潮落,在他的人生里轮番上演。这让人感到悲凉,也让人感到一种冷静的力量。因为活下去,本身就是最大的反抗。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他明明被冤枉、被欺辱,却始终不辩解,不反击。他的沉默背后,其实是一种洞穿本质的智慧。生活不会因为你大喊一声“不公平”而变得公平,它只会继续向前。你越挣扎,越容易被裹挟。与其耗尽力气去证明,不如把力气留着熬过去。这种选择,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深沉的勇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被迫吞下类似的苦。你在公司加班到深夜,领导一句冷漠的否定,就让你的努力化为乌有。你在关系里掏心掏肺,换来的可能是对方一句轻飘飘的背叛。你以为伸手就能抓住的未来,却在一瞬间化为泡影。很多时候,痛苦并不是因为事情有多糟,而是因为我们心里无法接受:为什么偏偏是我?可麦家的故事提醒我们,潮起潮落才是常态。没有谁能永远站在浪头,也没有谁会一直被埋在水底。接受无常,才有力气继续。
有人会问,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只能认命?并不是。上校在村里被人辱骂、被叫“太监”,表面上逆来顺受,实际上他用另一种方式在活。他救人、行医、养猫,甚至在被剥夺一切后,还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背后是一个事实:即使身处苦海,依然可以选择怎样活。人生不是非黑即白,不是只有赢和输,有时候只是熬下去,就已经赢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小实验。有人曾做过统计,把一群年轻人分成两组,一组坚持每天记录生活里的一件小确幸,一组什么也不做。三个月后,前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更积极,焦虑指数下降了近三成。其实方法很笨,但有效。你今天就能做:拿出一张纸,写下此刻哪怕最微小的好事,比如有人给你发了一句问候,你喝到了一杯顺口的咖啡。等到痛苦来临时,这些小事会成为你撑过去的稻草。
可是,熬过去不代表不会失败。失败是必然的。上校也有过失控的时刻,被逼急时,他割断了别人的手筋,自己成了逃犯。这是他的人生返工,他付出了惨痛代价。但正是这些返工,让他更明白一个事实:没有谁可以一直完美。我们都要在错误和代价里学习,再慢慢修正。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起点。关键是不要停在原地。
外部证据同样提醒我们,生活的艰难是普遍的。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的一份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9亿人经历过严重的心理困境,其中大部分源于生活压力、工作挫折和人际冲突。这些困境没有国界,也没有年龄之分。可数据同时显示,那些能坚持简单作息、保持适度运动的人,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换句话说,生活的艰难可能无法避免,但我们依然可以用小小的选择,为自己筑一道防线。
责任的问题同样不可回避。上校的人生跌宕,不是他造成的,可他依然为结果买单。他不去责怪世界,也不去依赖别人,他只用自己的方式活着。现实也是如此。生活有时候极其不公,但我们仍要承认:这就是我的人生。没有谁能替你走这段路,唯一能背书的,始终是你自己。与其幻想有人来拯救,不如学会给自己撑伞。
我曾在一个深夜地铁站见到过一个画面。一个外卖小哥靠在长椅上,满头大汗,鞋底磨破,手机屏幕亮着一行字:今天跑完了三十单。他笑着把手机收进兜里,打了个哈欠,转身去赶末班车。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掌声和鲜花,而是你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依然咬牙活下去。活着,本身就是一场胜利。
麦家说过一句话: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勇气。生活像海,潮起潮落,命运无常。每个人都会遇到至暗时刻,也都会有光亮再来的时候。没有谁的生活不辛苦,但只要熬过去,就会看到新的风景。就像冬天再冷,也挡不住春天的花开。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