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让大脑变年轻的10条专业建议
2025-09-16

傍晚的公园里,广场舞的音响轰鸣,老人们的步伐整齐又热烈。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站在一旁,他没有跳,只是静静看着人群,手里攥着一张皱掉的医院单子。我走近时,他忽然自言自语般说:“人老了最怕的,不是皱纹和白头发,而是脑子一天不如一天。”那一刻,我想起《让成熟的大脑自由》这本书里的一句话:大脑的衰老,不是宿命,而是选择。是的,身体的老去无法避免,但大脑能否保持年轻,取决于我们每天的行动。

很多人误以为,衰老就是记忆力的下滑和反应的迟缓。其实,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柳叶刀·健康长寿》刊登的一份研究中指出,影响大脑衰老速度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年龄,而是生活方式。换句话说,你是否保持社交,你是否运动,你是否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都会决定大脑的“寿命”。这个结论听起来冷峻,却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衰老并非完全无法抗拒,而是可以延缓。

我曾经在一次饭局上观察到一个细节。桌上最健谈的不是年轻人,而是一位六十岁的老太太。她不停和人开玩笑,主动换座位和每个人聊几句,眼睛亮晶晶的,思维敏捷得惊人。后来我才知道,她每天都坚持去跳舞、唱歌,还和邻居约着下棋。这让我想到书里提到的一个观点:高质量的社交相当于大脑的有氧运动。相反,孤独会让大脑陷入慢性损伤。美国国家老龄研究所的一份数据表明,长期孤独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的概率比有社交的人高出23%。这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生活的真相。那天回家后,我给自己做了一个小实验:删掉了几个冷漠的微信群,加入了一个真实的线下读书小组。第一次参加时很拘谨,但聊开之后,我发现那种思维的碰撞,确实能让脑子像上了发条一样灵活。

当然,大脑的年轻还需要积极的心态。资料显示,60岁的人情绪稳定性比20岁的人高69%,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验证的结论。她的研究发现,老年人更懂得关注积极的信息,选择让自己愉快的事情。可问题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有人越老越乐观,有人越老越抑郁。差别在哪?答案就在于是否培养感恩与乐观。那天我照着书里的方法写了一封感恩信,写给曾经帮过我的一位老师。信写了四百多字,递到她手里时,她眼眶湿润地说:“我以为你早忘了。”其实我没忘,只是一直没说出口。那一刻我明白,感恩不仅让别人温暖,也让大脑被积极的情绪重新滋养。

压力是大脑的杀手。现代社会里,年轻人以为只有自己压力大,其实中年以后压力才真正伤脑。持续性的焦虑,会破坏海马体,直接导致记忆力减退。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连续三个月练习正念冥想的人,脑部扫描显示前额叶皮质的活跃度明显提升。那天我尝试了一次正念练习,坐在沙发上,闭上眼,专注于呼吸,不去想昨天的烦恼,也不去担心明天的工作。刚开始满脑子乱七八糟的念头冲出来,失败了几次才勉强坚持十分钟。但当我睁开眼的时候,真的感觉脑子轻盈了许多。原来所谓“保持大脑年轻”,有时候并不是学什么复杂的技巧,而是给它一点喘息的空间。

还有一个细节常常被忽略:学习新技能。我们习惯说老年人记忆差,可研究表明,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反而会增强。这意味着,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不会完全无能为力。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学习乐器的老人比同龄人延缓认知退化的概率高出64%。那天我陪父亲一起学打太极,一开始他嫌笨拙,笑自己像木头。但几周下来,他不光招式熟了,晚上也少了失眠。返工的过程虽然慢,却让人看到大脑的可塑性。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尝试。

有人会问,电子游戏不是“伤脑”吗?为什么书里会提到玩游戏?其实,适度的脑力游戏,反而能锻炼注意力和决策力。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过一款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切换任务。结果显示,参与者的大脑活动明显改善,甚至比年轻人更灵敏。那天我让母亲试了一下拼图类小游戏,她一边说“瞎玩有啥用”,一边却玩得停不下来。两个星期后,她自己说,做家务时注意力比以前集中。这就是最直观的反馈。关键在于“适度”,而不是沉迷。

大脑衰老最令人恐惧的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美国阿尔茨海默协会指出,被诊断后平均存活年限只有4-8年。而早期信号往往被忽视,比如常常把东西放错地方,或者在熟悉的路上迷路。那天我见到一个朋友的父亲,他把遥控器放进了冰箱,自己还笑说是“老糊涂”。家人觉得只是粗心,可我心里一紧。医学上提醒我们,早期干预能延缓病程。可惜大多数人等到严重时才意识到。真正的责任,是家人要敢于面对,把“只是健忘”与“可能是疾病”区分清楚。背书的不是医生,而是每一个在旁边的亲人。

如果要给大脑开一剂“长寿处方”,运动一定在最前面。2019年《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的一篇研究显示,规律的有氧运动能显著增加大脑的灰质体积。换句话说,跑步和快走,不仅锻炼心肺,还能让脑子保持年轻。那天我按照书里的建议,尝试了“五天限制热量摄入”的方法。刚开始头晕眼花,中途放弃了一次,但调整过后,身体竟然比之前更轻盈,晚上也更好入睡。这种返工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习惯的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不断试错,慢慢嵌入日常。

睡眠更是大脑的“清洁工”。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睡眠不仅恢复精力,更是大脑清除代谢废物的过程。如果长期睡眠不足,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会翻倍。很多人中年时觉得熬夜没关系,其实那是透支未来。那天我刻意把手机丢到客厅,不再带进卧室,晚上反而更快入睡。小小的动作,却让我第二天的思维更清晰。可见大脑的年轻,真的取决于你能否在平凡的夜里守住自律。

比起延长寿命,更重要的是让大脑健康地老去。遗传只占25-33%的寿命差异,其余的都在我们的选择里。你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清醒。很多蓝色地带的居民平均寿命超过90岁,他们的秘诀不是秘方,而是持续的社交、健康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和乐观的心态。没有神话,只有习惯。

我还记得那个在公园里站着的老先生,临走时他喃喃了一句:“要是脑子还能亮一点,日子就不算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衰老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对生活的好奇和坚持。大脑的年轻,其实藏在我们每天的举手投足里。今天多一个拥抱,明天多一场对话,后天多一次运动,日积月累,终会换来一个清醒的晚年。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