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中年以后,请过低耗的生活:社交低耗、精神低耗、情绪低耗
2025-09-16

傍晚的风透过窗户灌进来,带着凉意。他坐在书桌前,摊开工作还没做完的文件,手机不停震动,群消息、朋友邀约、孩子补习班的通知,一股脑地涌来。他揉了揉太阳穴,脑海里忽然冒出一句话:怎么好像每天都在耗着,不是身体耗,就是心在耗。

人到中年,常常会有这样的错觉,好像时间在流失,力气在透支。年轻时以为多交朋友、多跑局、多熬几个夜能换来未来的安全感,可当真正走到半坡,才发现所有高耗的选择,换来的不是厚实的生活,而是精疲力竭的自己。

我认识一个朋友,四十岁出头,身材微胖,常年加班,手机里存满了各种饭局照片。去年体检,他查出血压异常,医生劝他少应酬、规律作息。他嘴上答应,可第二天照样推杯换盏。直到有一次在餐桌上眼前一黑,差点倒下去,才终于停下来。那一刻,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消耗的不是一顿饭局的时间,而是未来的生命长度。

低耗的生活,并不是逃避,而是懂得取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决策能量是有限的,若过度使用,就会陷入所谓的“决策疲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天下来,哪怕只是挑一件衣服,也会觉得无比困顿。蔡志忠的选择很极端:几十件同款白衬衫、卡其裤,他用最简单的方式,把选择的能量留给了创作。有人觉得单调,但他笑着说,这让我省下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画更多的画。

我也试过一个小动作。把微信分组,大部分群直接屏蔽,只保留必要的通知。起初有点不习惯,总觉得自己会错过什么。但一个月后回头看,那些错过的,其实并不重要。反而是减少了信息轰炸后,我能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这让我明白,低耗的社交,从减少无效回应开始。

低耗的意义,还在于情绪的保存。我们以为自己倒下,是因为压力太大,其实更多时候,是被琐碎的情绪拖垮。美国心理学会在2021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到,长期处于情绪耗竭状态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和睡眠障碍。一个中年人,不是被大事压垮,而是被一地鸡毛蚕食。比如孩子的作业没写好,爱人一句埋怨,上司一个眼神,都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天我见到一个母亲,眼圈发红,手里攥着孩子的试卷。她低声说:“有时候真想吼出来,但吼完又只剩下愧疚。”她后来学会在情绪涌上来时,先去小区跑两圈。她笑着说:“奇怪的是,跑回来再看那张卷子,心里没那么乱了。”这就是一个低耗的动作,把能量转移,让情绪慢慢消解。

当然,也不是每次尝试都顺利。我有个读者,尝试通过冥想缓解焦虑。他坚持了几天,却因为杂念太多,常常半途而废,最后干脆放弃。他在邮件里写:“是不是我天生就没办法安静?”我回信告诉他,这不是失败,而是返工的开始。冥想对你可能过于抽象,但也许一段轻音乐、一杯热茶,就能成为你的“低耗开关”。低耗不是强迫自己某种形式,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出口。

身体的低耗更直白。俗话说,三十五岁前人找病,三十五岁后病找人。健康不是一夜崩塌的,而是日复一日的小耗积累成的。我认识的一个老同事,长期熬夜写方案,靠咖啡续命。年轻时他自豪地说:“我可以四十八小时不合眼。”可五十岁那年,他在办公室心脏骤停。医生说,问题早就埋下,只是他没给身体留余地。健康的低耗,其实很简单:按时睡、适度动、吃七分饱。这些朴素的道理,不花钱,却能让你少走弯路。

精神上的低耗则更隐蔽。我们常常陷入对别人眼光的执念,耗掉了大量能量。周迅因为一句玩笑话,被困扰了十几年,足见精神内耗的杀伤力。很多中年人看似成熟,内心却被这种耗蚀折磨着。其实,大多数所谓的评价,不过是别人的无心之言。真正拖垮我们的,不是外界,而是我们自己反复咀嚼的敏感。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以前总怕别人说我混得不好,现在反而轻松了。我明白了,别人嘴里的我,不等于真实的我。”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精神的低耗,就是接受不完美,接受有人不喜欢你,也接受你不可能面面俱到。

中年是个分水岭。你可以选择继续消耗,用精力维持表面的热闹,也可以选择收回,用低耗的方式慢慢滋养自己。就像余秋雨说的,“在人际交往上,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低耗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更清醒的前行。

遗憾的是,很多人直到摔得头破血流,才肯停下。可如果你能早点明白,生活不需要那么多高耗的伪装,你会发现,真正重要的不过是几位知己、一份健康、一些安宁。正如古语所言:“养心贵以静,淡泊宜于性。”

或许你今天就可以试试,把不必要的饭局推掉,把没必要的群消息屏蔽掉,把夜里的焦虑交给一场慢跑。你会发现,低耗并不是失去,而是重新找回自己。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