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疲劳到猝死的6个信号,你有几项?
2025-09-16
凌晨三点,北京三环的车流仍旧没停。办公室的灯一盏接着一盏亮着,小王把最后一封邮件发出去时,忽然觉得眼前发黑,手指麻木。他揉了揉太阳穴,笑了笑:“没事,休息一下就好。”可同事看着他脸色发白,心里一沉。没人敢说出口,但所有人都知道,那一瞬间,危险其实已经在敲门。
我们以为猝死离自己很远,其实比想象中更近。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有五十四点四万人因心源性猝死离开人世。换句话说,每一分钟,就有一个人,因为身体不堪重负,突然倒下。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数不清的家庭戛然而止的笑声。
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隐性疲劳。那是一种你以为还撑得住,但身体早已亮起红灯的状态。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明确,而是悄无声息渗透进生活。等你察觉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我见过太多人在疲劳的边缘摇摆。某个中层干部,日常会议不断,晚上还要陪客户应酬。几杯酒下肚后,他回家倒头就睡,第二天醒来仍旧困倦。直到有一天,他在高铁上睡过站,不是因为太累想赖床,而是大脑直接关机。他对我说:“当时心里一凉,我知道这不是普通的疲惫。”
隐性疲劳有一些信号。比如,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突然生出厌烦。那天我去探望一位创业者,他对自己最热爱的产品演示,居然打了两个哈欠。他不好意思地笑:“最近有点走神。”其实这是大脑在提醒,神经已经过度透支。再比如,在车上不知不觉睡着,醒来发现坐过站。这不是惬意的小憩,而是身体强制拉闸的保护机制。
还有人起床四小时后,依旧困倦难耐。按照生物钟,这个时间段本该是最清醒的时刻。如果这时候你还昏昏沉沉,那说明昨夜的休息根本没修复疲劳。再严重一点,身体甚至会通过疱疹、体臭等方式发出警报。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曾经的研究发现,疲劳越深,唾液中的疱疹病毒含量越高,因为免疫力下降,病毒趁虚而出。
这些信号往往被忽视,人们习惯用一句“再撑一撑”压过去。可身体的账从来不会白记。日本厚生劳动省就指出,长期处在疲劳状态的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心脏病甚至癌症。因为自主神经长期紊乱,整个身体的平衡系统被打乱,连免疫力都会迅速下滑。
我曾尝试做一个小实验。那段时间工作密集,我决定把番茄工作法用在写稿上。二十五分钟专注,五分钟起身走动。刚开始觉得频繁打断效率低,但坚持一周后,我发现自己几乎不再头昏眼花,反而写得更快了。原来,休息不是浪费,而是大脑恢复的必需。
可不是每次尝试都会成功。小李为了调整状态,买了昂贵的助眠枕头和香薰,每天严格十一点上床。结果两周后,他依旧夜里频繁醒来。医生告诉他,这不是环境问题,而是自主神经已经紊乱,必须先学会“关机”,否则任何外部手段都没用。失败让他懊恼,但也逼他意识到,健康不能依赖捷径。
饮食同样是一面镜子。你或许不知道,鸡胸肉里含有一种叫咪唑二肽的物质,被证实有抗疲劳的效果。一百克鸡胸肉,大约能提供两百毫克。连续两周,坚持每天吃一份,能明显改善体能。相比动辄四百克牛肉的高成本,这是简单可行的小动作。还有柠檬酸,存在于柠檬、梅干里,它能加速代谢,帮助身体恢复。看似不起眼的食材,往往比保健品更真实有效。
睡眠,则是抗疲劳的终极答案。可真正高质量的睡眠远比想象中难。打鼾,是最常见的警钟。气道收窄,呼吸费力,自主神经被迫高速运转,身体根本没在休息。美国睡眠协会的报告指出,长期打鼾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三成。我们常笑称鼾声是“睡得香”,其实那是身体正在挣扎。
有一个朋友试过改变。他坚持每天固定时间起床,睡前关掉手机屏幕,换成橙色的灯光读几页书。一个月后,他说自己不再半夜惊醒,早晨也没那么疲惫。这个小动作,不需要药物,却比补觉更见效。
疲劳有时候并非来自工作,而是来自人。你可能也有这种经历:和某些人待在一起,聊不到十分钟就觉得精疲力竭。心理学家把这种人际耗竭称作“隐性压力源”。写下让你感到疲惫的人名,再分成“可避免”和“不可避免”。对前者,学会远离;对后者,试着改变理解方式。减少精神负担,本质上也是减少疲劳。
我们太习惯推迟,觉得等到身体真的出事,再来调养。但真正的危险在于,很多时候你以为还可以再坚持,其实已经离极限不远。正如日本医学博士梶本修身所说:“大脑的自主神经疲劳,不会自己痊愈,只有主动休息和修复。”
或许你读到这里,会忍不住低头,想起自己这几天的状态。是不是常常厌烦?是不是经常在车上睡过站?是不是夜里频繁惊醒?这些都不是小事,而是身体在求救。
我想起一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身体也是一样。别等到某一天,办公室的灯突然暗下,才发现自己倒在桌前。那时,留给你的余地已经不多。
所以,请把今天当作一个提醒。试着做一个小动作,今晚关掉手机,换一本书入睡;明天中午,吃一份鸡胸肉代替炸鸡汉堡。它们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在未来,救你一命。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