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身边正能量爆棚的人。
2025-09-16
他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阳光正好,整面落地窗都被点亮。可奇怪的是,空气并不轻盈。大家都在微笑,却没人真正放松。因为他来了,一个正能量爆棚的人。
他习惯用洪亮的声音开场,说着“只要努力,就没有不可能”“别抱怨,保持积极,未来一定会更好”。听起来多么振奋人心,可坐在下面的年轻同事们,却一个个攥紧手心,偷偷叹气。表面上点头附和,心里却涌出一股难以言说的无力感。
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理论上,能量是会传染的,可为什么这种“正能量”并没有点燃大家的斗志,反而让人喘不过气?
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躁狂防御”。意思是,当一个人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痛苦时,就会用极端的积极与坚强来覆盖,把所有负性情绪都扫进角落,仿佛从未存在。但被隔离的情绪并不会消失,它会悄悄溢出,压在身边人的身上。
曾经一位同事小李在项目复盘时,说出了心里的困惑:“有些环节,我们反复做了三次都失败了,可领导还是只让我保持乐观,说别抱怨,继续试。我真的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那一刻,他眼神里闪过的不仅是迷茫,还有一种被忽视的痛苦。
这就是典型的“责任与解释”失衡场景。当问题需要被剖开,领导却用正能量口号来遮盖,表面上是鼓励,实际上是推卸。久而久之,团队失去了真实对话的空间。
生活中也一样。有人在朋友圈永远只晒成功,健身打卡、事业突破、家庭和美,每条动态都充满昂扬的姿态。可他的伴侣在深夜却悄悄留言:“你为什么从来没有一次愿意听我说难过?”
你会发现,这类人看似强大,其实脆弱。他们无法容忍自己展现软弱,所以用正能量当盔甲。但盔甲太厚,别人靠不近,他们自己也走不出来。
一个朋友曾经试过小实验。她决定在每一次团队讨论时,不急着丢出解决方案,而是先问一句:“你现在的感觉是什么?”结果很意外,本来沉默的同事们,慢慢开始说出“我很焦虑”“我有点害怕做不好”。那一刻,氛围并没有崩溃,反而变得更真诚。因为当负面情绪被允许存在,人们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可不是所有尝试都顺利。有一次,她在另一个团队里照搬这套做法,却被领导打断:“别说这些没用的,浪费时间。我们要讲结果,不要讲情绪。”场面瞬间冷掉。她后来反思:不是所有人都准备好接住真实,有些环境就是靠压制和掩盖维持秩序。那次返工,她学会了换角度,先用数据分析让大家看清卡点,再适时抛出一句“其实我们是不是都挺挫败的?”这时,才有人点头。失败一次,并不意味着方法错误,而是提醒我们,任何试探都要考虑土壤是否适合。
外部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美国心理学会2022年的一份报告,长期压抑负面情绪的群体,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比允许表达的群体高出27%。换句话说,所谓“爆棚的正能量”,不仅不能真正疗愈,还可能制造更多隐性痛苦。
所以,警惕身边那些永远“能量满满”的人。他们并不一定坏,但他们的盔甲太硬,可能让你误以为问题是你的懦弱,而不是环境的压抑。和他们在一起,久而久之,你会开始怀疑自己,甚至觉得软弱是一种罪。
真正的力量,不是把悲伤赶走,而是允许它存在。试着做个小动作:当你心里觉得累时,不急着说“没事,我很好”,而是对自己说一句:“我确实很累。”承认的那一瞬间,你会发现,压抑的力量松开了。再往前走,就有可能遇到理解,而不是被裹挟。
朋友曾说过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正能量不能喂饱人,理解才能。”看似简单,却直击人心。
所以,当你遇到那些永远热血沸腾、拒绝承认悲伤的人,保持一份清醒。他们的能量也许能点亮一时的激情,但能陪你穿过漫长黑夜的,从来不是口号,而是有人愿意和你一起承认:生活很难。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