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增值的5件事
2025-09-16
那天在上海的地铁上,我看见一个年轻人,手里攥着一杯没喝完的咖啡,眼神却落在手机屏幕上。他刷得飞快,像是追逐着什么,但下一秒又像失去了什么。车门关上的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个画面太熟悉了。焦虑、忙碌、抓不住,却又停不下来。我们以为自己在努力奔跑,其实常常是被推着往前挤。直到某一天,你会发现,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是起点,不是运气,而是你有没有在持续地为自己增值。
让自己增值,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选择。选择今天看一本书,还是又刷一晚上的短视频;选择去跑一公里,还是在沙发上窝到半夜;选择写下三行字,还是把灵感埋葬在拖延里。这些看似微小的决定,就像地层里慢慢积累的岩层,日复一日,最终会决定你站在怎样的高度。
阅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增值方式。查理·芒格说过,他认识的聪明人无一例外都在每天阅读。白岩松也曾说过,他从《曾国藩传》学会理解人性,从《道德经》里找到常识与规律,从《红楼梦》中看透起落与浮沉。你或许不会马上因为一本书而改变命运,但当苦难和焦虑不期而至时,你读过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那把救命的伞。有人做过一个小实验:每天早晨花二十分钟读书,坚持三十天。起初觉得时间紧张,甚至有点煎熬,但一个月后,他发现自己说话更有条理,写字时也更有逻辑。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像春天的幼苗,看不出长高,却在悄悄积蓄。
而运动,是对身体的投资。知乎有人说,买过最贵的东西是健康。你或许觉得这话有点夸张,但看看医院里排队做手术的病人,就会懂得那种无奈。巴菲特年轻时嗜甜少动,身体一度亮起红灯。直到六十多岁,他才开始坚持跑步,慢慢把身体养回来。他说过一句话,如果这一生只送你一辆车,你会好好保养它。可惜的是,我们往往把身体当成用不坏的机器,直到开始衰败,才追悔莫及。我曾认识一位创业者,年轻时拼命熬夜,靠咖啡和烟撑过无数个通宵。结果公司刚稳定下来,他却因为心脏问题住进了ICU。那次,他对我说:“钱可以再赚,身体垮了什么都没了。”所以,当你犹豫要不要运动时,想想未来的自己会不会感谢今天这份坚持。
习惯,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威廉·詹姆斯说过,我们的一生就是无数习惯的总和。谷歌工程师马特·卡茨做过“30天挑战”,每天坚持四个小习惯,三十天后,不仅瘦了十几斤,整个人也更有活力。你可以立刻试一个小动作:每天晚上关掉手机前写下三件感恩的事,坚持一周,你会发现心态变得平和,不再轻易抱怨。也可以反过来做一个“返工实验”:比如试着戒掉晚间暴饮暴食,结果可能失败,但你能在复盘中发现真正的触发点,也许是情绪低落,也许是孤独,于是下次就有了应对办法。好习惯的复利效应,往往要很久才显现,但一旦形成,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时间,是最公平的资源,但也是最容易被浪费的。傅首尔在未成名前,白天上班,晚上看书写稿,坚持十年,终于靠辩论走红。很多人以为她是突然爆红,殊不知那些看不见的夜晚,才是她真正的积累。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你用来追剧的时间,别人用来写作;你用来打游戏的时间,别人用来练技能。最后的差距,不是一瞬间的拉开,而是每个零散时刻的堆砌。一个朋友试过“番茄钟法”,每天专注二十五分钟写作,然后休息五分钟。刚开始他经常分心,但坚持三个月后,写作量比之前翻了一倍。他感叹:“原来时间是可以被切割和利用的,而不是只能任意消耗。”
人脉,看似是资源,其实是实力的外溢。在一档求职节目里,一个年轻人说自己认识大佬,但现场拨打电话时无人接听。那一刻,他的脸红得发烫。真正的人脉,不是你认识谁,而是别人愿不愿意认识你。你有没有足够的价值,让别人觉得值得和你连接。很多人忙着参加饭局,递名片,留微信,但最终真正能带来机会的,往往是你在专业上的成绩。一个设计师朋友,刚毕业时默默无闻,没人理会。后来他坚持每天在社交平台更新作品,三年后,一家国际大牌主动找到他合作。那一刻他才明白,所谓人脉,是被吸引来的,而不是被乞讨来的。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社交上,不如把精力投入到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当你有了价值,人脉会主动找上门。
这五件事,看似平凡,却是最可靠的增值路径。阅读拓宽认知,运动守护身体,习惯重塑人格,时间决定格局,人脉则是你的附加值。它们之间互相交织,缺一不可。一个只读书不行动的人,终将空谈;一个只运动不学习的人,也难以突破局限;一个善用时间却没有习惯的人,会很快打回原形;一个急于结交人脉却没有本事的人,只会被轻视。真正的成长,是让这五个维度共同发力,像齿轮一样相互咬合,推动你向前。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