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济:上六:濡其首,厉;别等头湿透才知道危险:真正击垮人的,从来不是失败
2025-09-15
既济:
上六:濡其首,厉。
象传:
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凌晨三点,深圳南山科技园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徐鹏靠在椅背上,头发湿漉漉的,刚才洗了把脸,冷水顺着脖子流下来,他甚至没来得及擦干。屏幕上的代码依旧红得刺眼,项目又延迟了。手机震了一下,是妻子的消息:“你回来吗?孩子还在等你讲睡前故事。”他盯着那行字很久,最后只回了一个字:“忙。”
头发湿了,心也凉了。
这就是《易经·既济》里说的“濡其首,厉”。
意思是:当头部浸湿,危险随之而来。不是因为水有多深,而是因为头一旦湿透,寒气直入,久则生病,后患无穷。
很多人以为危险来自跌落,其实危险常常潜伏在“不知不觉的消耗”里。徐鹏觉得自己还撑得住,结果三个月后,他在项目交付的当天,突然倒在工位上,医生说是极度疲劳导致的心律失常。
故事并没有因为抢救成功就迎来转机。他休养一个月,公司已经安排新人接手,客户的信任也转移到别人身上。他回到工位时,发现自己位置被调到了角落。没人刻意羞辱他,但那一刻,他明白:自己在牌桌上的筹码掉了。
这并不是个例。资料显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3年的一份报告里提到,IT行业平均加班时长接近每周12小时,而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认为“长时间疲惫状态”已经成为常态。换句话说,大量人正在濡首,却误以为那只是汗水。
表面上,他们在拼搏,实际上,他们在透支。
表面上,他们在积累,实际上,他们在消耗。
在与徐鹏的对话中,他说了一句很刺耳的话:“我以前觉得自己是战士,现在觉得自己是耗材。”
耗材的命运就是用完即弃,而危险在于,你还没意识到自己被消耗殆尽,就已经被替代。
在这种情境下,“濡其首”不仅是身体的警示,更是生活的暗喻。家庭关系、职业地位、心理状态,一旦长时间浸泡在压力与忽视中,迟早会发霉。
我想起另一个案例。2022年冬天,上海的一个金融分析师叫林意,她连续熬夜追数据,三天没回家。那天早上,她撑着伞站在陆家嘴天桥上,忽然觉得眼前一黑,晕倒在人群里。路人帮她打车送去医院,医生诊断为低血糖加轻度抑郁。她休息了两周,却在复工后的第一个月里选择辞职。因为她发现,即便身体好转,精神已经支撑不住了。她说:“站在天桥上的时候,我突然想,谁在为我背书?答案是,没有人。”
责任与解释,总要有人来承担。公司看的是结果,家庭盼的是陪伴,社会追的是效率。而个人,却常常忘了为自己负责。
这不是悲观论调,而是冷静的事实。生活不会因为你的疲惫而停下,也不会因为你的努力就无限善待。危险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不在远方,而是在你低头以为还在坚持的那一刻。
那我们该怎么办?
有人尝试小动作去修正。比如林意后来每天给自己定了“十点强制关机”的闹钟,不管手头什么任务,到点就停。刚开始她很焦虑,总觉得会丢掉机会,但坚持一个月,她发现效率反而提升了。她把这称为“自我关机实验”。
还有人做了另一个实验。上海的一个创业者陈放,他曾经连续半年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直到有天发现自己讲话开始断片。他决定尝试“三十分钟晨跑”,不为健身,只为强迫自己在阳光下喘口气。两周后,他在一次路演中表现得前所未有冷静,投资人会后跟他说:“你今天的状态不一样,很稳。”陈放笑着说:“可能是因为我跑过步了。”
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却是“防濡首”的解法。不是消灭危险,而是预先排水。
当然,试错在所难免。徐鹏也尝试过“周末不碰电脑”,结果坚持两次就失败,第三个周末又被项目紧急召回。他那天心里骂了一句:“活该。”但后来他还是再试了一次,这次他在周末直接带家人去郊区,没有带电脑。那天他女儿在草地上追蝴蝶,他忽然想:原来所谓节奏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要敢于断开的。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与《象传》里的那句话完全契合:“濡其首厉,何可久也。”危险的根源不在水,而在久。头濡一次,擦干就好;头濡三次,终将透骨入髓。
所以最关键的矛盾不在“拼还是不拼”,而在“能不能留一条退路”。
你可以努力,但要懂得边界。你可以投入,但要知道节奏。你可以牺牲,但别把牺牲当常态。
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濡首之前,学会擦干。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