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表面上越铺张、越努力,未必就越有效
2025-09-15
既济: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象传: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那天是个普通的周六早上,广州的天刚亮。林智在家对面那家便利店排队买咖啡,前面一个穿着睡衣的男人转头问店员:“你们这儿能收医保卡吗?”他没等到答复,眼神一黯,把手里的纸尿裤放了回去。林智愣了两秒,低头看见那男人脚上的拖鞋已经脱线,边缘泛白,似乎用了不止五年。
他一整天都没把这事从脑子里抠出去。
回到家,孩子刚醒,太太从厨房探出头来:“你不是说,月底要升职了吗?现在HR也没给信儿?”
林智没回答。他其实昨天就知道结果了:升职没他,奖金减半。
原因是:部门要控制预算,新来那位更懂AI自动化,效率高出一截。
这件事像颗钉子,钉在了他过去十年拼命向上爬的所有努力上。他拼过、熬过、讨好过,也请教过,项目踩坑了返工,代码写坏了重构,哪一样不是硬着头皮咬牙顶住。但现在他终于明白,有些规则换了,却没人告诉你。
他不再是错失机会,他是错认了时代。
表面上看,是岗位被更年轻、更快的人取代,实际上,是他高估了勤奋的价值,低估了节奏的变动。
《周易·既济》说:“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这句古话的意思是:你表面上越铺张、越努力,未必就越有效。反而是那些看似“简单、不急”的选择,若对时、对节、对心,才是福的根本。
这并不是劝人不努力。而是说,节奏,才是真正的效率杠杆。
你努力不努力,天知道。但你对不对节气,现实就知道。
节气错了,再多的牛也白杀。
林智有些明白了。他开始尝试一个小动作:在工作之外,每天花30分钟,用Notion记下他学到的新工具和AI插件,顺便标记“哪种任务它能替代我”。
刚开始他不太习惯,总是忍不住想“这不是本来我能做的事么?”但慢慢地,他发现有些流程,比如生成会议纪要、写周报、做表格,有工具能秒完成,他就省出了一个晚上的时间,陪女儿搭积木。
这是他第一个“预判式替代”的实验。他称之为“自我裁员试水”。
三周后,他把部门周报系统做成了一套自动化模版,发给了领导。那天领导没说什么,只回了一句:“这个不错,其他人也用用。”
一个月后,他被调去负责流程重构,算不上升职,但也避开了那一轮被砍的“重复性岗位优化”。
外人看是运气,其实他知道,是时节。
节奏对了,事半功倍;节奏错了,事倍功半。
而那位拖鞋破了的男人,如果能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学会“医保怎么绑定App”,也许那一袋纸尿裤,他买得起。
时间,是所有努力的放大器。
当然,并非每个“调整节奏”的尝试都会成功。林智的第二个实验是想用ChatGPT写一份提案,结果因为对客户行业了解不够深,稿子发过去被打回来三次。客户冷冷地说:“你这是让机器写给机器看。”
他又花了两晚,自己重写了一遍,把数据查实、用语收敛。客户虽然没夸他,但拍板了。那封邮件他收藏到了现在。
他说:“失败本身不可怕,最怕的是看不出失败发生的边界在哪。”
说得很好。大多数人,不是怕试错,是怕白错。
我们一直被教育要努力,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努力有代价。最贵的,是方向错了还舍不得停。
但凡稍懂一点农业节气的老人都知道,立夏之后再种麦,是找罪受。
一个时代的浪潮从来不靠道理说服你,它靠事实掀翻你。
有数据为证。2024年4月,职场平台发布的一项调研显示,在30岁到45岁的中层从业者中,有超过47%的人表示过去一年里“主动转向辅助角色”,不是因为能力下降,而是他们察觉到“原有价值系统失效”,选择“暂避锋芒,重新构建”。
这背后,不是退缩,是“主动延迟节奏以保能量分配”的策略重构。
你不能强逼一个节奏走得比它允许的快,也不能指望一个已完成态还能持续产出。
“既济”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事情已经完成了,那你接下来要做的,不是继续加码,而是退一步,守住它。
守,才是完成之后最难的部分。
守住节奏,守住自己没说出口的那个“还想再拼一次”的心,守住不因别人的评价就放弃自己判断的底线。
有些人过得焦虑,是因为他以为世界在奔跑,其实只是旁边的人调快了脚步声的音量。
有些人掉了队,不是因为他懒,而是他信错了参照物,把节奏跟在了别人设定的跑表上。
你有你自己的节奏。
别人的春天是他们的,你的夏天,也会来。
最后,林智讲了一个细节。他说他现在每隔一周,会带女儿去公园,坐在草地上画画。她女儿总喜欢画树,但树不一定要绿,有时她画蓝的,有时画粉的。他问为什么,她说:“因为它现在是这个颜色啊。”
他说:“我觉得我也得学会这样看时间。”
不是看别人告诉你现在该干嘛,而是看你自己能不能听懂,当下的节奏。
这世上,从来不是最努力的人受其福,而是最对节奏的人。
节奏对了,哪怕你只是一场简单的禴祭,也胜过杀牛的排场。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