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既济: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警惕“好像稳定”的时候放下防备
2025-09-15

既济:

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

象传:

终日戒,有所疑也。

那天是小雪节气刚过的第三天,北京下了一场意料之外的雨,夹着细碎的冰粒,落在帽檐上噼啪作响。张岚站在回龙观地铁口,手里拎着一袋子刚从菜市场抢到的白菜,鞋子已经湿透,手指冻得通红。她低头看了一眼手机,屏幕上跳出的是那个她已经三个月没敢点开的App,显示着:余额不足4.76元。

她没有立刻点开,而是缓缓收起手机,朝前走了几步。那时正是下午四点半,天色已经像蒙了一层灰布。她拐进小区侧门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到底在等什么?”

等工资到账?等生活变好?还是等一个自己都说不出口的答案?

张岚曾经是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月薪三万五,出入都是高跟鞋加咖啡杯的组合。但现在,她坐在家里写着甲方永远不满意的文案,偶尔还要在小红书上“种草”几十块的洗面奶来换取几百元的推广费。

外人问她为什么不回去上班,她只说了四个字:“不想内卷。”

但她没说的是,那天她接连被三个年轻实习生怼到哑口无言,客户的老大当着全组面说:“你这套东西十年前我就看过了。”

她不服,却也不敢发作。因为她知道,对方说得没错。

那个晚上,她回到家,删掉了PPT,把电脑关掉,用红笔在日历上划了一道,然后写了两个字:“终止。”

张岚的故事不是个例。

在另一个城市,凌晨两点的南山科技园,刘程还坐在工位上,盯着一串崩掉的代码,眼睛酸涩,肚子空空。办公室空调坏了,整层楼只听见他的敲击声。他本来已经离职,结果新公司HR说薪资谈不拢,他只好灰溜溜地回来接“临时工”,干着更累的活,拿着更少的钱。

他说:“我现在就是一个‘开源程序员’,工资靠谈,稳定靠熬。”

但他没说的是,老婆怀孕四个月了,他不敢告诉她,他其实没有医保。

现实往往比剧本还要讽刺,角色明明不换,台词却越来越陌生。

表面上看,他们不过是职业发展遇到了阻滞,财务状况紧张了一些,社交圈子缩小了点,生活质量下降了些。

但实际上,是一整套信念系统正在松动。

曾经他们相信:努力会被看见,能力会被认可,坚持就会赢得尊重。

现在他们开始怀疑:是不是只有“演得像”,才能留在牌桌上?

这并非个案,2023年10月,脉脉发布的《中产职业信心报告》显示,超六成的“中层专业人士”对未来三年的职业前景持悲观态度。约四分之一的人在考虑主动降薪转岗,只为换取“喘息空间”。

喘息,这两个字听起来轻柔,其实重得像砖。

说到底,不是他们不想继续往前冲,而是这个社会的“规则更新速度”远比“个体调整能力”来得更快。

你曾经习惯了用Excel当武器,但现在,别人用AI十分钟出完你一天的报表。

你努力把每一页PPT做到极致,却发现“模板+插件+AI文生图”组合三分钟就能出片。

你以为“稳定”是靠资历换来的,却看到年后被优化名单里,三分之一都是入职十年以上的“老员工”。

你不再确信什么才是优势,甚至连“被需要”的感觉都在快速蒸发。

这才是真正令人恐惧的地方:你还在用旧逻辑维持旧秩序,现实却已经偷偷更新了规则。

在张岚决定“终止”的第三天,她做了一个小实验。她花了一整天时间不看任何社交媒体,不写文案,也不看平台的数据反馈。她只做了一件事:研究抖音上一些零粉账号的视频标题和脚本结构。

她发现,那些一夜爆火的账号,内容不是多厉害,而是把“旧法”重新包装后变成“新奇”。

比如一个主打“冷知识”的账号,其实讲的全是百科早就写过的内容,但他用了一种类似“推理小说”的结构包装,每一条视频都以“你绝对想不到……”开头,结尾一定用一句“欢迎补充”。

她照着写了一条短视频脚本,试着发出去。两天后,浏览量是426,点赞只有6个。

失败。

但她没有删。

她看着那条视频,写下了三个字:“再试试。”

接下来三天,她又做了两次小动作。一次是她模拟用AI写一条图文种草笔记,然后再“人工润色”;另一次是她尝试联系旧时的客户,不谈合作,只发了一封“参考案例集”。

这一次,有两个客户回了消息,其中一个说:“你这版我们内部讨论过了,觉得形式感还不错,下个月要不要试个小项目?”

她没有马上答应,只是回了一句:“那我先写个提案吧。”

在这一来一回中,她开始意识到,“重新来过”不等于“从零开始”。

而是在新约束下,找到新的组合方式。

这其实正应了《易经·既济》里那句:“繻有衣袽,终日戒。”

所谓“繻”,是船缝;“衣袽”,是破布;“终日戒”,不是怕出事,而是知道这艘船虽已成型,但缝隙随时可能被水灌满,必须时刻警觉。

换句话说,事情虽已“既济”,看似完成,但危险就在完成之后开始。

这话用在个人发展路径上,也同样适用。

我们最容易在“好像稳定”的时候放下防备,也最容易在“看似失败”的时候过度自责。

但真正需要记住的是——

世界不会等你准备好。

它会继续变,不因为你焦虑而放缓节奏,也不会因为你曾努力就永久奖励。

那我们该怎么办?

先别想着“抓住风口”,也别幻想“赢回掌声”。

做得了的,是建立一套能适应变局的“最小稳定结构”。

这个结构不需要多大,它可能只是一个明确的能力标签、一套能复用的工作方法、或一个哪怕微弱但真实存在的收入来源。

你甚至可以用小实验去试探它的边界:比如每天尝试一种新工具,比如一周接触一个陌生领域的从业者,比如花30分钟写一个你从未接触的领域的脚本。

这些动作本身未必“立竿见影”,但它们会逐渐帮你定位坐标,构建坐标系。

当然,也会有返工。

就像刘程,他尝试在GitHub上更新了一个开源项目,原本以为会引来合作机会,结果两周没人Star。他差点又要删库跑路,但他硬是多等了一周,结果收到了一个海外团队的私信,问他愿不愿意参与他们的新框架共建。

他说:“没想到最后是最没指望的地方,给我留下了光。”

他说这话时,是在他儿子出生后的第九天。

一个人的价值,并不总由外部评估决定。你得先学会为自己背书。

就像张岚说的:“我以前总等别人来给我定义优秀,现在我只想确认我是不是还在进步。”

是的,有时候,“继续走”本身,就是最强的反抗。

所以我们终日戒备,不是恐惧,而是清醒。

不是焦虑,而是掌舵。

因为我们知道,再厚的衣袽也有缝,船虽成型,也能沉没。

而唯一能让我们不再被突变吞噬的,是我们自己那一点点对节奏的感知,对边界的预判,以及,对生活的温度保持的执念。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