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真正的强者,不是永远冲锋,而是在疲惫时懂得停下
2025-09-15
既济: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传:
三年克之,惫也。
深夜的办公室,空调声嗡嗡作响,灯光冷白。一个创业者把额头抵在电脑屏幕前,手边的咖啡已经凉透。他盯着财务报表,心里清楚这场拉锯已经拖了三年。资金周转、市场开拓、团队重建,每一轮都像是在打一场旷日持久的仗。他叹了口气,说:“我好像把自己榨干了。”这让我想起《易经》既济卦九三的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高宗,即商王武丁,历史上以武功赫赫著称。他攻伐鬼方,用了整整三年才得胜。表面看是战功,实则背后是劳师动众的代价。《象传》说“三年克之,惫也”,强调的是胜利后的疲惫。三年克敌,意味着耗费巨大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卦辞点明——小人勿用。长久征战需要定力与大义,一旦用小人之心急功近利,便可能前功尽弃。
放到当下,不少人也在打属于自己的“三年仗”。公开信息显示,中国有超过七成的初创公司,在三年之内就会失败。能撑过三年的,往往伴随着创始人极度的透支与疲惫。这些数字背后,藏着无数人的血汗与孤独。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的创业经历与这句卦辞几乎重合。2018年他创立公司,主营跨境电商。头一年一切顺利,订单增长迅猛;第二年遇到关税政策调整,利润被压缩;第三年疫情突发,物流中断,账上只剩一个月的现金流。那时他咬牙坚持,把房子抵押,和团队一起连夜找渠道。三年下来,终于挺过来了。但代价是:他的健康急速下滑,常常咳嗽到失声。那天在聊天时,他苦笑着说:“打赢了仗,可是自己像被掏空。”这就是“克之而惫”的真实写照。
而“小人勿用”的提醒,同样鲜明。在与他交流中,他提到当时公司一位高管,因为短期奖金与个人利益,擅自做了不合规的操作,险些引发大规模法律风险。那次事件后,他痛下决心,把管理层彻底换人。事后他总结道:“人在疲惫时最怕的不是敌人,而是身边的小人。”这句话掷地有声。
我自己也曾尝试做一个小实验。那时带领团队写一本行业白皮书,从资料搜集到数据建模,前后准备了一年半。刚开始士气高昂,可到了中段,大家精疲力尽。有人开始拖延,有人干脆消极怠工。为了打破僵局,我提出每天完成一个最小任务,不管多小都必须落实。就像在长途征战中,每天至少要前进一里路。这种“碎步法”最后真的撑了下来。但当报告交出去,我整个人虚脱了一周,几乎什么都干不动。这种“惫”,让我理解了卦辞的深意。
可也不是所有努力都能换来成功。记得几年前,我曾经参与一个教育项目,计划做线上课程。投入了半年时间拍摄、剪辑,甚至找了知名讲师背书。但上线后反响平平,点击量不到预期的三分之一。我们想要返工,调整方向,但资金已经消耗殆尽,只能被迫叫停。那时我明白了:不是所有三年的征战,都有胜利。失败同样需要被承认。
这并非个例。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战争或长周期战略,几乎都带着“惫”的烙印。二战中的苏德战场,双方鏖战近四年,最终苏联取得胜利,但国内经济与人口损耗巨大,直到数十年后都未完全恢复。胜利的代价,有时比失败还要沉重。
在与心理学研究者交流时,他告诉我一个有趣的数据:美国心理学会的调查显示,长期处于高压项目中的人,哪怕最终完成目标,心血管疾病风险也会增加四成以上。换句话说,打赢仗的那一刻,身体和心灵也可能被磨损殆尽。
那天,朋友的父亲在饭桌上评价他:“你能赢下这三年,我佩服;但你要记住,以后别再把自己折腾到没命。”一句平实的话,却比豪言壮语更有分量。责任不仅仅是赢,还在于守住自己与身边人的完整。
你也可以试着做一个当下的小动作:在推进一个长期任务时,给自己设置周期性的休整,不求大成果,只求喘息。比如每七天,给自己一天完全不碰工作,专心休养。看似浪费,其实是为长久积蓄能量。这就是避免“惫”的方式。
遗憾的是,很多人直到崩溃才意识到这一点。有人在事业冲刺时倒在病床上,有人在家庭里为追求完美导致关系破裂。胜利未必是全部,保全自身同样重要。
正如古话所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真正的强者,不是永远冲锋,而是在疲惫时懂得停下,留白。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明白,三年之克不是终极的荣耀,而是提醒我们在胜利与耗损之间,找到那条中道。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