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济: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遇到瓶颈停下来,守住内心的安定
2025-09-15
既济: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象传:
七日得,以中道也。
雨后的清晨,天刚亮,菜市场里弥漫着一股混合气息:青菜的清新、泥土的潮湿,还有早起人群的喧闹。一位中年妇人蹲在摊位前,手里的钱包不知什么时候掉了出来,零钱散落一地。她愣住了,没去追逐,而是低头一一拾起。旁边有人急着提醒她快点,不然会被人拿走。但她动作稳,神色不慌,最后仍然把所有硬币都收回了。那一刻,我忽然想起《易经》里“既济”卦的六二爻辞——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茀,本是女子出嫁时戴的车帷与饰物,象征遮蔽与端庄。失去茀,就像在大庭广众下少了体面,似乎尴尬。但卦辞说,不必慌张去追,过七日便会重新得到。《象传》解释“七日得,以中道也”,暗示的正是:有些东西的失落,不是永绝,而是过程;与其躁动,不如守住中正之道。
放到现实,这种状态并不少见。资料显示,世界经济论坛在2023年的就业报告中提到,职场女性在转型或跳槽期间,常有高达三分之一的人经历职业身份的短暂失落。表面上像是“丢了茀”,职位下降、光环消退,但多数人在半年到一年间,会通过新的岗位或身份重建价值。七日得,并非数字的绝对,而是周期性的象征。
我曾亲眼见过一个例子。朋友小敏,原本在一家知名企业做品牌经理,风光无限。因为一次部门合并,她的位置被撤掉,眼看从核心人物变成边缘人。那段时间,她的口头禅是“我好像什么都不算了”。她的眼神暗淡,常常无意识地低头摆弄手指。有人劝她赶紧跳槽,但她选择按兵不动,把精力投入学习新媒体技能。半年后,公司开设了新的线上业务,她意外成为最合适的负责人。那天,她笑着对我说:“好像丢了一次面子,换来的是另一个舞台。”这便是七日得的写照。
可不是每一次丧失都能这样顺利。另一个同事在创业失败后急于复盘,把自己推入过度劳累,甚至病倒。急于逐茀,反而错失了恢复的时机。这让我想起心理学里一个经典实验:美国学者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习得性无助”时发现,如果人在挫折后的短时间内疯狂补偿,更容易消耗能量,陷入新的失败。真正能走出来的人,往往是先允许空白存在,慢慢再重建节奏。
我自己也做过一个小动作,来验证这种“勿逐”的智慧。那时写文章遇到瓶颈,我习惯性熬夜硬憋,结果越写越烂。后来我换了种做法,把笔搁下,不碰七天。七天里我去散步、去看展、甚至陪父母聊天。当第八天重新坐下,文字竟然自然而然地流出来。原来“丧其茀”的阶段,不是浪费,而是孕育。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敢放下。社会节奏快,很多人害怕一旦停下来,就再也赶不上。表面上是对未来的焦虑,实际上是对“空”的不耐受。可事实告诉我们,空白不是终点,而是重塑。正如建筑学里有个理念:一栋房子真正让人舒适的,并不是墙和梁,而是中间的空间。没有空,就无所谓居住。
在与心理咨询师朋友的对话中,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失落是一种中间状态,它提醒你不是结束,而是过渡。”这句话与“七日得”不谋而合。
你今天也可以做一个实验。当你丢掉某个机会,比如没抢到理想的offer,没成功完成某个目标,别急着用新的目标填满。给自己一个周期,哪怕七天,去体验日常的空白,记录下每天的状态。七天后再回头,你会发现失落并没有想象中可怕,反而让心境更清晰。
这种“丧而得”的循环,在历史中也屡见不鲜。中国汉代时,王莽篡位,百姓一度陷入无序,社会似乎丧失秩序的“茀”。可七十余年后,光武中兴,东汉重建,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失落与重建,往往在时间里沉淀答案。
在这过程中,谁来背书?是个人的耐心,也是社会的节奏。真正负责任的人,不会在失落时虚张声势,而是坦然承认“我丢了”,再用行动证明“我会得”。这种姿态,不仅是个人的自救,也是对环境的回应。
遗憾的是,并非所有人等得到那七日。有些人在失落中自我消耗殆尽,有些人被外界舆论裹挟,不给自己空间。可正因如此,更需要提醒:勿逐,不是懒散,而是中道。
正如古话所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当我们允许空白,光亮才会进来。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失落时留住耐心,在等待中迎来所得。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