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既济: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小错小失败要容忍
2025-09-15

既济: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象传:

曳其轮,义无咎也。

夜色沉沉,路边摊的灯泡摇摇欲坠。一个年轻人蹲在地上,鞋带散开,却没急着系,而是盯着手里刚刚被退回的简历发呆。他跟我说:“我已经准备很久了,结果还是卡在第一轮。”那一瞬间,他的语气并不激愤,反而带着一种奇怪的释然,好像在说:绳子松了,车轮滑了一下,但没翻车。那句话让我想起《易经》“既济”卦里的那句爻辞——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古人用极其简练的画面,勾勒出一种微妙的状态:车子走到河边,轮子被拖拽着往后退,尾巴被水打湿了,但并没有大错。看似尴尬,实则提醒我们:在顺境的渡口,失误不可避免,关键是不要自乱阵脚。

这背后有深刻的现实意味。资料显示,国际劳工组织在2022年的报告中提到,全球超过一半的年轻人,在初入职场的三年内至少经历过一次挫败性的跳槽或被拒。表面上是跌了一跤,实际上是职场常态。曳轮与濡尾,就是这种“看似受挫,实则无伤”的典型写照。

我想起去年一个项目。当时我们团队准备做一个线上活动,方案写得极其完美,流程推演过无数次。结果上线当天,后台系统竟然卡住,观众涌不进来,团队群里一片慌乱。我一度觉得完蛋了。但冷静下来,我们临时切换到备用链接,虽然流量损失了三分之一,但活动最终还是跑通了。那天,一位老同事拍拍我肩膀,说:“算你运气好,尾巴湿了,但没翻车。”这句话让我印象极深。

这样的情境其实常见于生活。比如家庭里,一场争吵可能让气氛凝重,但只要有人先笑着倒一杯水,矛盾就能缓和;比如健康上,体检报告出现一个红色指标,吓得人彻夜难眠,但医生一句“注意饮食,问题不大”,立刻让人舒了口气。每一次“尾巴湿了”,提醒的不是恐惧,而是节制与调整。

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那段时间我经常被琐事困扰,每件小错都让我心慌。于是我在日记本上画了三栏:错误、后果、最终影响。写了一周,发现九成错误的“最终影响”几乎为零。比如出门忘带雨伞,结果淋湿了鞋子,但除了那天不舒服,并没影响工作;比如邮件漏掉一个附件,补发后客户只是说了句“辛苦了”。这些小错就是“濡尾”,与其耿耿于怀,不如提醒自己“无咎”。

但并不是每一次“曳其轮”都能自然过去。几年前,我曾经因为一时的轻忽,错过了签合同的关键时间,导致对方转投竞争对手。那次返工的代价极其沉重。后来复盘才发现,问题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我当时缺乏“备用方案”。所以,真正的无咎,不是错误不存在,而是你有足够的余地去修正。

这并非个别现象。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在遇到小挫折时,如果能在二十四小时内采取修补行动,成功转化局面的概率会提升六成。这意味着,错误并非必然导致崩塌,关键在于能否在尾巴刚湿时,就赶紧晾干。

有一次和朋友聊起这点,他说:“有时候我宁可早点犯错。”他是个程序员,习惯在上线前故意去找bug。他的理由很简单:“小错提前暴露,大错才不会在关键时刻爆炸。”这话听起来粗粝,却透出极深的智慧。曳其轮,正是让你看见隐患,而不是掩盖它。

在生活中,你今天也可以做一个小实验。找一件正在顺利推进的事情,刻意去设想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电力突然中断、合作方临时缺席、孩子突发生病。然后写下你能想到的补救措施。这个动作本身,就是在给未来的“濡尾”预演出口。

反过来,我们也要警惕一种心态:总想避免一切错误。这样的人往往在真正的挑战来临时,反而因为缺乏经验而彻底崩盘。真正的成长,不是零失误,而是从每一次小错里积累复原力。

这让我想起《象传》里的解释:“曳其轮,义无咎也。”意思是,拉住车轮,是出于正当理由,所以不会有灾祸。换句话说,容许小错,本身就是正当的选择。人不会因为尾巴湿了而溺水,反而会因为那一丝凉意,更清楚河水的深浅。

遗憾的是,很多人却把濡尾当作失败的标志,而不是预防的契机。有人在恋爱里,因为一次小争执就全盘否定关系;有人在创业里,因为一次资金回笼不畅就彻底放弃。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运气,而是那份对“小错”的耐受力。

正如一句古话所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当心中留有余地,不被小失误困住,反而能迎来光明与安定。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记住,曳轮与濡尾,不是耻辱,而是提醒;不是终点,而是转机。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