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读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才明白人为什么要读书
2025-09-15

一个清晨的公交车上,窗外还是灰蓝色的天,一个女孩抱着厚厚的旧书,怀里压着一本《世界历史》,手指在翻页时轻轻颤抖。她的耳机里漏出一点旋律,眼神却飘忽。旁边的人低声说:“看不懂吧,这么难的书。”她没辩解,只是抿了抿嘴角。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塔拉的故事。一个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女孩,靠着自学走进哈佛。她的命运像一只鸟,飞越高山,撕开了桎梏。读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才真正明白,人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不是为了在朋友圈晒个封面照,不是为了在简历上填充一个高大上的书单,而是为了在某个关键时刻,给你一把钥匙。那把钥匙能打开一扇门,让你看见不一样的世界。塔拉在废料场里长大,父亲极端狂热,母亲懦弱退让,哥哥暴力成性。她原本注定一生困在山里,重复着父母的命运。可书,把她拉了出来。那不是虚构,而是用无数次夜里翻页换来的真实逃生通道。

认知从何而来?我们常说来自家庭、同伴、环境。可如果这些全都狭窄、扭曲呢?塔拉的父亲告诉她,学校是魔鬼的地方;她的哥哥用暴力告诉她,你没有选择权。如果她没有遇到书,她就只能接受这些荒唐当作真理。可正是书,让她第一次生出怀疑:难道山外真有不同的世界?书籍的力量,就在于它能为人开出一条思想的缝隙,让光照进来。林语堂说过:“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塔拉,就是在阅读中慢慢挣脱枷锁。

我常常想,如果没有读书,我们的认知就只能停留在亲友灌输的有限世界里。你会发现身边不少人,话语里全是转发的段子、朋友圈的流行语。思维像一个回音壁,永远在重复别人说过的东西。可是书不同,它逼你面对陌生的声音。你读历史,会看到个人与时代的博弈;你读心理学,会看见人性的复杂与脆弱;你读文学,会触碰到那些被封存的情感。它让人从单一的声音,进入多元的合唱。

塔拉的路,是一条极端艰难的路。她从最简单的算术开始,一点点啃完三角函数和微积分。她的父亲警告她,上帝会因她追求知识而震怒。可她还是坚持下去。有人说这是一种叛逆,但更准确地说,这是对生命的忠诚。读书,让她拥有了与命运抗衡的武器。刘媛媛在演讲里说过:“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要你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塔拉就是那个故事的化身。

这种反击,不只是对个人的救赎,也是对观念的突破。表面上,读书是一件安静的事,一个人面对文字,翻页写笔记。但实际上,它是与整个世界的对话。你读的每一本书,都是在和不同的思想碰撞。那些书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你,让你在做选择时更冷静,让你在遭遇困境时更清醒。

读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给人选择的权利。塔拉逃出大山后,才知道什么是医院,什么是助学金,什么是科学的解释。她第一次吃抗病毒药,第一次递交助学金申请,那些对常人稀松平常的事,对她而言是重建世界观的过程。教育不仅让她走进了哈佛和剑桥,更让她有了与过去告别的勇气。

我也做过一个小实验。那段时间,我每天临睡前读30分钟,哪怕再困,也坚持翻几页。开始只是想培养习惯,但一个月后我发现自己写作时更顺畅,表达时更有条理。那是一种奇妙的反馈:知识在你不知不觉间沉淀下来,等需要时,它们会自动浮现。这个实验让我意识到,读书并不是立刻见效的灵丹妙药,而是潜移默化的积累。

当然,过程里也有失败。我曾试图一口气读完一本厚重的经典,结果坚持了不到三天就放弃,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标注反而让我有负担。后来我换了一种方式,不求快,而是每天摘录一段让我有触动的文字,慢慢咀嚼。返工之后,反而把书读进了心里。失败不可怕,怕的是你被挫败感困住,从此再也不翻开书。

数据能说明读书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显示,一个国家的人均阅读量与教育发展水平、社会流动性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在人均年阅读量超过20本书的国家,社会创新能力和个人发展机会都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这不是空洞的励志,而是扎实的现实。读书让人看到更多可能,也让人走得更远。

但读书从来不只是为了实用。周国平说:“一个人但凡有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读书让人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你看到的不是眼前的局促,而是更广阔的天地。它教会你,在遭遇困境时不急于抱怨,而是先去理解背后的逻辑。它让人更谦和,因为你明白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挣扎;它也让人更坚定,因为你知道世界上有人走过你正走的路。

读完塔拉的故事,我才明白人为什么要读书。不是为了成绩单上的分数,也不是为了攀比的标签,而是为了那一刻你能对自己说:我有选择。我可以像鸟一样,飞往属于自己的山。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