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杨绛:你读过的书,遇过的人,扛过的事,构成了你的人生格局
2025-09-15

一个秋日下午,北京西郊的风有点凉。杨绛坐在书桌前,身边堆满了泛黄的稿纸。窗外的叶子一片片落下,她却神色安然,手里的钢笔在纸面上稳稳游走。她的背影看起来很小,但那一刻,你几乎能感觉到一种难以撼动的力量。一个人如何面对风雨,如何安顿自己,往往决定了她的格局。而杨绛的一生,就是最好的答案。

她常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这不是一句漂亮话,而是她亲身的实践。年轻时在启明女校,偶然翻到姐姐书桌上的《旧约全书》,她只是觉得有趣,就硬着头皮读下去。多年以后才知道,那是西方文明的根脉之一。她没有想到,那个青涩的举动,会为她此后几十年的生命提供一种安身立命的力量。当她被下放农村,别人冷眼旁观,她却悄悄在口袋里藏诗抄文,只要有空,就拿出来默默诵读。别人看似是苦役,她却在心里开辟了一片安宁的园子。这样的阅读,不是装饰,而是血肉。

资料显示,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曾在2007年发布过一份阅读报告,其中提到,长期阅读文学类书籍的人,在生活满意度与心理韧性上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面对世界的姿态。杨绛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她的淡定从容,不是天生的,而是一本本书、一页页字积累下来的底气。

除了书,她的一生更离不开遇过的人。人世间的关系,往往是最难驯服的东西。她也曾被人无端指责,在几百人的礼堂里,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学生忽然站起来控诉她“教唆学生谈恋爱”。她一时愕然,但很快冷静下来。有人事后悄声问她:“你真的说过吗?”她只淡淡回了一句:“你想吧,我会吗?”这六个字,比千言万语更有分量。表面上是轻描淡写,实际上是她心底的格局。懂她的人,不需要解释;不懂的人,解释也无用。那一刻,她选择了把心安放在更大的世界里,而不是困在谣言与狭隘中。

在与朋友的对话里,她曾提到:“冤屈总归是难免的。”这种态度,并非认命,而是看穿人性的复杂之后的宽容。就像法国作家蒙田说的:“心灵的伟大,在于能承受误解。”杨绛把这一点活成了日常。有人说她和钱钟书“孤高自赏”,她不辩解,只埋头写书。那些闲言碎语,随着时间过去,全都消散。而留下的,却是她们夫妇沉甸甸的学术与作品。

当然,遇到的人,并不总是带来光亮。也有失望、伤害、分离。但恰恰是这些人,让我们看见生活的全貌。杨绛在《我们仨》中写道:“我们仨失散了。”这句话背后,是女儿钱瑗1997年因病离世,是钱钟书1998年在她眼前的长眠。短短两年,家人相继离开。她一个人留在世上,独对空屋。那是她生命中最孤寂的时刻。可在那种痛苦里,她却反过来安慰来看望的朋友,说:“你不懂呀,如果我先走了,她们受得了吗?这不是坏事,让痛苦的担子我来挑。”这句话听得人潸然,却也让人心底生出一种肃然的敬意。她是真的把生命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以一己之力扛下所有悲苦。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极端打击面前,若能找到“意义重构”的方式,心理创伤会显著减轻。杨绛所做的,就是这样一种重构。她把苦难转化为修行,把孤独变成对世界的注解。她没有被摧毁,反而愈发坚韧。那种格局,并非在顺境中养成,而是在一次次“扛过”的事情里,逐渐炼就的。

有人问过,人生的格局到底是什么。其实不过是你能读多少书,能遇多少人,能扛多少事。读过的书,决定了你的见识和气度;遇过的人,磨练了你的心性和胸怀;扛过的事,塑造了你的韧性和担当。三者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人的格局。它不会凭空长出来,只能一点点打磨。

我自己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有段时间陷入低谷,觉得每天都在重复,没有意义。我逼自己每天晚上睡前读半小时书,不管多困,也要坚持。三个月后,我发现自己对许多事情的看法变得宽阔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动辄急躁。那时我才真切体会到,读书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这就是一个可以立刻尝试的动作,不需要多宏大的目标,只要开始,你就能感到不同。

但说实话,实验也有失败的时候。有一次,我想用“遇人宽容”的心态对待一位难缠的同事,结果反被他利用,工作被拖延。我气得几乎要爆炸。这是一次返工。后来我反思,宽容不是纵容,格局大不是没有边界。于是我学着在关键处设定规则,该坚持的就坚持。那之后,合作反而变得顺畅了。这次失败教会我,格局并不是退让,而是能在进退之间拿捏分寸。

外部的证据同样佐证了这一点。哈佛大学发展研究中心有一份关于“成人发展的75年纵向研究”,结论是:决定一个人幸福感与成就感的关键,不是财富与名声,而是人际关系的质量,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态度。这与杨绛的一生何其相似。她并非因外界掌声而强大,而是凭借书籍、人际与苦难中走出的智慧,撑起了她的人生格局。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都难免会被推到风雨里。那时候,你读过的书,会成为内心的灯;你遇过的人,会成为镜子,让你照见自己;你扛过的事,会成为石头,让你一步步站得更稳。格局,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一次次修炼出来的。

杨绛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写下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是她对世界的回答,也是给我们的提醒。真正的格局,从来不是外在的喧嚣,而是你在最艰难时刻,仍能在心里留一盏灯,照亮自己。

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风雨里撑伞,在困境中读书,在磨难里成长,慢慢撑大自己的格局。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