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否能成事,90%取决于是否拥有第3选择
2025-09-15
那天深夜,我在一家24小时便利店门口,看见一个穿着皱巴巴衬衫的年轻人,他盯着货架上的速食面,眼神游移不定。手里攥着的,是一份被退回来的简历。他没买东西,低头出门,像被整个城市的灯火挤在角落。他看起来很清醒,却像丢了方向。有人说,成年人的困境,不在于没有路,而在于以为只有两条路。
如果你刚毕业,简历一次次石沉大海,你会选择降低目标,先找个能进的公司熬几年?还是继续打磨简历,不停投递?这看似是两种选择,但都像把自己推向一个窄巷。真正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还能找到第三条路。
我认识一个人,叫林骁。他当年也想进一家大厂,条件明显不够。按常理,他该认命。但他偏偏跑去研究那家公司的产品逻辑,写了一份用户体验报告,直接发到CEO的邮箱。他说自己没把握,只是想试试。结果,几天后他收到了面试邀请。别人看来是“运气”,可本质是他找到了第三种答案。
很多时候,我们困在二选一里,要么战斗,要么逃避。但现实并非选择题,而是填空题。你可以自己写出答案。正如心理学家史蒂芬·科维在《第3选择》中说过的:当恒河猴面对威胁时,本能是逃跑或战斗,而人类的优势,在于能跳出本能,创造新的解法。
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那年我想进一家媒体,但当时没有开放招聘。我没有投递简历,而是每天在公众号上写评论,连续三个月分析他们的文章,标记优缺点。三个月后,编辑主动联系我,说“你的文章我们都看了,要不要来实习?”那一刻我明白,第三选择往往不是被给出的,而是被创造的。
当然,并非每一次尝试都会成功。我记得第一次模仿别人的写法去投稿,结果被编辑直接退回来,理由是“套话太多,没有灵气”。那一刻,我心里很不服气。但冷静下来才发现,这是一次返工。我把文章拆开,重新以自己的观察写,反而被采用。这就是试错的意义,第三选择不是灵光乍现,而是一次次修正和调整。
我也见过极端的例子。一个同事丢了重要资料在出租车上,常规选择只有认栽或报备。但她偏偏不肯认输,查监控、找客服、再追到小区,最终在二楼找到了拿走袋子的乘客。很多人说她“太幸运”,但如果没有那份坚持,所谓的幸运不会出现。第三选择的本质,是让自己站在主动的位置。
资料显示,麦肯锡曾做过一个关于领导力的调研,超过七成的优秀管理者,都具备“重构问题”的能力。当被问到“能不能”时,他们往往不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怎么才能”。这种转化,让对话从对立变为协作,也就是第三选择的起点。
在一次饭局上,我和一个创业者聊到这个话题。他说:“创业最怕的不是没资金,而是自己心里只剩下两个答案:要么撑死干下去,要么放弃关门。但真正能成事的人,会想出第三条路,比如拆分业务,或换个切入口。”说完他喝了一口酒,眼神里有种笃定。我想,这就是思维的分水岭。
要开启第三选择,有三个动作。第一是信念上的坚持,相信总有更优的方案存在。我有个朋友去看首映,票卖光了,本可以放弃,但她还是去了影院,结果在门口遇到一对退票的情侣。别人叫运气,她却说:“如果不去,运气也不会等我。”第二是让对方参与进来。面对拒绝时,不要问“可不可以”,而要问“怎么样才可以”。第三是引入新的条件,打破对方给出的二元框架,把选择权重新拉回来。这三种动作,并非大道理,而是随时可试的小实验。今天你完全可以在沟通中试试,不说“行不行”,改成“怎么行”。
当然,第三选择不是万能钥匙。它需要成本,需要你冒险,需要你在模糊地带摸索。失败是必然的,但正因如此,它才显得珍贵。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的:“界限不在世界之外,而在语言之内。”当我们被语言困在二选一时,世界的广阔其实还在眼前。
归根结底,一个人能否成事,不在于资源多少,不在于起点高低,而在于他是否有勇气去寻找第三选择。因为那才是让你跳出命运窄巷的真正出口。
遗憾的是,很多人到最后都没能等到那一天。他们停留在战斗或逃避之间,把自己困死在二选一的笼子里。可也有人,一次次寻找第三答案,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不行”变为“或许可以”。他们不是天赋异禀,只是习惯在每个困境里问一句: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或许,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