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3项能力
2025-09-15
在一个阴雨的清晨,杭州的地铁站里,年轻的部门经理林舟站在闸机前,手机屏幕上闪着红色的会议提醒。他已经迟到了十分钟。就在昨晚,他刚刚和团队熬到凌晨两点,修改了一份被老板退回三次的方案。地铁里的人流推搡着,他忽然生出一个念头:为什么同样是做管理,有人看起来游刃有余,而自己却像被困在旋涡里?
这个问题,不止属于林舟。过去几年,我和很多创业者、中层管理者聊过,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阶段冒出类似的困惑:我到底该怎么修炼自己,才能算得上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答案并不神秘。无论外部环境如何跌宕,真正能穿透表象的,始终是三个支点:心态,能力,思维方式。它们互相牵引,互相制衡,缺一不可。
心态,像发动机。没有持续的动力,任何方法都会停摆。能力,像车轮。方向再对,没有执行和结果,也只是空谈。思维,像方向盘。心态与能力若没有清晰的指引,就可能陷入盲撞。
很多人误以为这三者是平行的,实际上它们是螺旋上升的。心态决定了你是否愿意坚持,能力决定了你能否把坚持转化为成果,而思维则决定你最终会走到哪一个高度。
今年春天,一个制造业老板告诉我,他们公司过去二十年的口号是“增长”,今年第一次改成了“稳”。外部的风吹得太烈,他说,与其追逐虚幻的增量,不如把心态稳住,把队伍带好,把思维升级。这不是认输,而是主动收束。
说到底,管理者最先修炼的,是心态。那意味着,即便身处低谷,也要仰望星空。
林舟有一次被客户当面质问:“你连自己产品的细节都说不清楚,还敢来谈合作?”那一瞬间,他差点想逃。但晚上回到办公室,他盯着白板写下四个字:硬着头皮。他决定每天额外花一小时补课,把产品说明书背到能随口说出。三个月后,他不仅在客户面前沉稳了许多,还意外成了团队里最懂产品的经理。
这种小动作,人人可试。比如,明天上班前,在纸上写下三个你最担心的问题,然后逼自己当场想一个解决办法。别管答案是否完美,关键是让自己在恐惧面前站住。这就是心态的修炼。
当然,心态只是起点。能力才是让团队前行的力量。最典型的,就是目标管理与沟通协作。
有个真实的研究:哈佛商学院对70家企业追踪发现,目标清晰度和执行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当目标模糊时,执行效率会下降38%;而当目标拆解到具体动作时,团队的达成率能提升一倍以上。
我见过一个反面例子。一家互联网公司在新产品上线前,老板只说了一句:“我们要成为行业第一。”可具体怎么做,没人知道。有人以为是追用户量,有人以为是追收入,最后半年下来,团队内耗严重,结果一败涂地。
这让我想起一个小实验。如果你是团队负责人,下次布置任务时,不妨让每个成员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目标。如果有三个人说出的方向完全不一样,那说明目标根本没传达清楚。这一试,就能看出差距。
沟通协作同样如此。一次,我旁听一个跨部门会议,十几个人在一间会议室里争论方案。最后,时间到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会后,一个年长的经理叹了口气:“如果谁都只想着赢过别人,而不是把事搞清楚,这会就等于没开。”这句话让我记忆很深。表面上是沟通,实际上是责任心缺席。真正有效的沟通,目标从来不是“说服”,而是“共识”。
然而,心态与能力再扎实,如果缺少正确的思维方式,管理者依旧可能迷失。
思维的修炼,最难也最重要。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里说过:“所谓系统思考,就是看见整体。”这意味着,你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曾经和一个零售公司的副总交流。他说,他们每次销售下滑,都会立刻要求加大促销力度。短期确实能拉动一点业绩,但长期却把利润压垮了。后来他反思,问题不是促销力度不够,而是供应链效率滞后。思维一旦切换,从片段转向整体,他们才找到了真正的杠杆。
思维方式里,还有结构化与营销的维度。一个HR若只盯着考勤和招聘,永远只能是执行者。可当她换个角度,把“内部员工”当作客户,把“职业成长”当作产品来设计培训,她就成了价值创造者。营销思维,不是卖货的专利,而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立场。
结构化则像搭积木。你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拆解成若干模块,再拼成一套逻辑。比如,一名城市经理要负责开拓市场,他至少要掌握两件事:如何制定策略,如何拿结果。拆解之后,这就成了一个清晰的能力模型,可以不断复用。
这三种思维的结合,才是管理者真正的护城河。
当然,修炼过程中也难免失败与返工。林舟在带新团队时,曾经想一次性把所有制度推行到位,结果被员工集体抵触。最后,他不得不撤回大半,重新从小处做起,比如简化会议流程,再逐渐推广到绩效考核。这次返工让他明白,任何改革都需要节奏与耐心。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强大”,其实是懂得如何在失败里调整,再度出发。
也有人会问,谁来为这些方法背书?我想说,真正的背书不是某本书、某个专家,而是那些在现实里沉浮过的人。无论是被客户拒绝的销售,还是在会议上无力的经理,他们的选择和姿态,才是最有力的注解。
归根到底,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不是靠一时的灵感,而是靠一场场心态的修炼,一次次能力的打磨,一步步思维的升级。
正如一句古话所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心态,是藏器的定力;能力,是器物的锋刃;思维,是动时的方向。
而这一切,唯有在日常里不断练习,才会真正生效。写下担忧并寻找解法,试着让每个人复述目标,从小的实验中看见大的差距,这些动作,都可以从今天开始。
林舟后来对我说,他终于懂了。管理不是对抗世界,而是先管住自己,再带领团队走出迷雾。他说:“我现在不怕被质疑了,怕的只是自己停下。”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