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从罗振宇、脱不花身上得到的10点启示
2025-09-15

雨后的北京,夜色还没完全沉下来,得到大厦的灯却亮得刺眼。会议室里,几个人围着一张桌子,桌面上散落着牛肉干、矿泉水,还有一本写满批注的稿子。罗振宇一边吸着电子烟,一边追问一个细节:“这里为什么要这样表述?是不是能更清楚?”脱不花则靠在椅背上,眼神锋利,突然一句:“这是添堵,不是观景台。”空气一瞬间紧绷,接着又松下来。五个小时,几个人像进入了一场不知疲倦的拉锯战。这样的场景,不止一次发生。

你或许会问,他们为什么要死磕到这种程度?答案藏在一个简单的道理里:极度聚焦,死磕产品。过去罗辑思维什么都卖,月饼、会员、投资项目,似乎都不错。但他们自己很快意识到,依靠非核心能力赚钱,就是在损害真正的核心。于是大刀阔斧,砍掉一切枝节,回到“知识”这个唯一的内核。IBM的前CEO罗睿兰说过一句话:“不要尝试捍卫过去。”推翻别人容易,推翻自己才是真正的难。

在得到的逻辑里,产品是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那次开会,我抛出一个灵感,觉得挺有意思。罗胖皱着眉说:“别让用户在认知上走弯路,我们要做的是观景台,不是迷宫。”他的话让我想起另一件事。脱不花说过,她把梁宁的产品课完整学了三遍:一遍听,一遍看文稿,一遍自己总结。她不是光推别人的课,而是亲口把课程当作营养吃下去。一个公司能否长久,很大程度上看它的创始人,愿不愿意先做自己产品的第一个用户。

这种自我试炼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如何看待用户体验。罗胖常说“九浅一深”。什么意思?就是在传播知识时,要用自然语言把复杂的东西拆开,让人像走台阶一样往下走。深入的内容,不是故作高深,而是能浅显表达。费曼曾经提出过一个学习法:把复杂的概念讲给外行人听,能讲清楚才是真懂。得到用的,正是这种方法论。

说到这里,我想插一个小实验。读这篇文章的你,可以今天晚上回去,随便挑一个自己领域的概念,尝试用三句话讲给完全外行的人听。如果对方能明白,你才算真的掌握。如果对方仍一头雾水,那就说明你需要再去拆解。

这种检验方式,看似笨拙,却极有力量。正如得到的运营原则:绝不骗自己,要玻璃般透明。他们每周一次直播例会,不是内部小圈子讨论,而是对用户、对团队公开。数据好不好,问题在哪里,全都摊在桌面上。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也曾强调“玻璃般透明的经营”,他把财务和业绩对所有员工公开。这种极致的透明,建立起一种被迫的真诚:没有人可以躲在数字后面自我安慰。

慢即是快,这句话他们也挂在嘴边。互联网公司追速度,追爆款,但真正能沉淀的,是口碑,是转介绍。市场短期看是投票机,长期看是称重机。你可以靠一个噱头收获点击,但能不能长久,全看产品本身。脱不花曾调侃说:“我们不怕小,不怕慢,就怕浮躁。”这句话听上去朴素,却是一种长期主义的底色。

他们的腔调常常“不正经”,办公室的墙上挂着“挺胸而出奖”这样的标语。但你别被表象迷惑,他们的产品却是极度正经。跨年演讲时,罗胖在台上滔滔不绝,脱不花却默默坐在观众席,像个普通观众一样聆听。外表调侃,内核克制。这样的反差,正是他们的处世之道。

知识服务本身是一个快速进化的领域。国外有声书市场早已成熟,中国却是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才爆发。移动支付的火热,是因为信用卡的薄弱。同样,知识付费的兴起,也是因为传统教育的不足。得到并不是在和“鞋子”竞争,而是在和“光脚”竞争。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未被满足的大市场,而不是局部的小争夺。

但别以为他们靠的是运气。真正让人敬佩的,是那种绞肉机般的学习力。有一次聊天,我随口和罗胖提到“灰度认知,黑白决策”,没想到几天后,他就在节目里展开成十分钟的论述,观点清晰,逻辑完整。另一次,我提到国外的Master Class,他说没听过。几个月后,得到的大师课上线。他吸收、转化、落地的速度,快得惊人。

这里再设计一个小动作。你可以今天试着模仿这种“快速学习—立即应用”的节奏。比如刷到一条有价值的观点,不要只点赞收藏,而是立刻写一段自己的理解,哪怕发朋友圈。这样的小练习,久而久之会改变你的思维肌肉。

当然,他们也有失败的时候。早年罗辑思维卖月饼,卖会员,看似风光,后来发现这其实是对核心的消耗。那一刀砍下去,不容易。因为人本能会捍卫自己的过去。可如果你不愿意承认错误,就只能困在旧路径里。失败逼他们返工,而返工让他们更聚焦。

总结这些年对他们的观察,我得到的启示大致有十点:极度聚焦,死磕产品,亲自吃自己做的饭,九浅一深的体验,玻璃般透明的运营,慢即是快的耐心,外在轻松与内在严肃的反差,对新市场的敏锐洞察,少废话的沟通方式,以及那种绞肉机般的学习力。这些道理不华丽,但每一个都能落在日常动作上。

容格说过:“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罗振宇和脱不花,都是敢把自己放在火上烤的人。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不管主动还是被动,蜕变是人生的必修课,无法逃避。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