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扛事,才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2025-09-15
夜里一点,急诊室的走廊空空荡荡,只有灯管偶尔发出的嗡嗡声。一个年轻护士拖着疲惫的身体跑过来,手里紧紧抱着病例。她眼眶红红的,刚刚处理完一台突发手术,连续十几个小时没合眼。主任看了她一眼,只说了一句:“扛得住吗?”她愣了一下,咬牙点了点头。那一刻,她没哭没喊,反而有一种笃定。是啊,能不能扛事,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决定你能走多远的关键。
生活里每个人都会遇到至暗时刻。有人失恋,整整一个月睡不着;有人创业,被合伙人坑得血本无归;有人在失业的同一年,母亲住院,他却连借钱都显得卑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痛,可相同的是,当世界摔你在地的时候,你能不能爬起来。苏岑说过一句话:“能扛事,就是才华横溢。”听起来像心灵鸡汤,但你细想,会发现背后全是血和泪。真正厉害的人,并不是从没跌倒,而是跌倒了还能撑住,哪怕眼泪流下来,手里的事也没耽误。
在与朋友的聊天中,他讲过一个细节。公司实习生熬夜做PPT,眼看要交稿时电脑蓝屏,全盘报废。她趴在桌子上哭了一阵,原本打算直接放弃,可几分钟后,她擦干眼泪,重头再来。天快亮时,她的稿子又完成了。就在那一刻,老板发来信息:会议延迟,她转正了。若不是那几分钟的坚持,她可能永远与机会擦肩。扛事的人,往往就是这样赢的。
资料显示,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指出,同等智商和教育背景的人,最终发展差距巨大的关键,不在于情商,而在于逆商。逆商,指的就是一个人面对困境时能不能撑住,能不能找到出路。换句话说,你能扛事,你就能往前走;你一倒下,天再亮也没你的事。澳大利亚的力克·胡哲,没有四肢,从小被霸凌。他本可以自怨自艾,但他靠意志力学会冲浪、踢球,还拿下双学位,后来成为世界级演讲家。没有所谓的天赋加持,只有硬生生扛下来的韧性。
这让我想起一次失败的返工。我当年写过一篇长文,自觉逻辑完整,发布后却被批评漏洞百出。那一晚,我心里一度崩溃,甚至想过放弃写作。但第二天,我冷静下来,把每一条批评逐一拆解修改,重新打磨,最终文章阅读量破十万。这让我明白,能扛住批评,能扛住返工,本身就是成长的礼物。如果当时选择逃避,我今天可能根本没有资格讲“写作”这两个字。
心理学家保罗·斯托茨在《逆商》中提出过四个维度:掌控感、担当力、影响度和持续性。掌控感,就是在乱局中找到哪怕一点点可控的东西。担当力,是面对问题不甩锅。影响度,是懂得收缩问题的破坏范围。持续性,是告诉自己逆境不会永远存在。这四点听着像理论,其实都是日常能练的“小动作”。比如,当你被上司批评时,别急着反驳,先写一页纸反思,把能改的列出来,这就是掌控感的训练。又比如,接到一个锅,不推给别人,先自己兜住,哪怕心里委屈,这就是担当力的磨炼。
我认识一个设计师朋友,刚入职时总被人事经理针对,开会时挨骂成了家常便饭。他无数次想辞职,直到一个长辈劝他:“能扛得住,才是真正的厉害。”于是他硬是忍下来,一边学习,一边做出漂亮的作品。几年后,他成了创意总监,反超了当年的上司。这不是狗血剧,而是现实的铁律。忍一时不是窝囊,而是蓄力。那些石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草,最后才有机会开花。
能扛事,还意味着要学会希望。罗素说过:“希望是坚韧的拐杖。”《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二十七年用一把小锤子凿穿高墙,爬过污水管道,才换来自由。那二十七年,他靠的不是聪明,而是希望加耐力。对普通人来说,这种希望的锤炼完全可以在日常进行。比如,当你觉得前路模糊时,不妨做个小实验:把未来三个月能掌控的三件小事写下来,哪怕只是每天读十页书,每天运动半小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微小的坚持就是希望的形状。
当然,也有无常。塔勒布在《反脆弱》里说过,世界不是确定的,你能做的不是避免打击,而是让每一次打击都让你更强。疫情三年,多少行业崩塌,多少人转行。有人抱怨天不公,有人抓住缝隙成长。反脆弱的底层逻辑是,别把自己押在唯一的路径上,要多手准备,留余地。这样,当黑天鹅事件飞来时,你不会一下子坠落到底。
在一次聚会上,我听到一个同行的自白。他说:“我能熬到现在,不是因为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我摔了十次,还能站起来第十一回。”这话简单,却击中我心。朋友评价他:“他不是没哭过,但他哭完还在干活。”是的,能扛事,不是脸不变色,而是即使满身伤痕,也还在前行。
或许,你也在经历某种看似过不去的难关。记住,那些没能打倒你的,终会变成你的铠甲。能扛事,不是无声的忍耐,而是一种了不起的才华。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