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威尔·史密斯打人事件,还有你不知道的后续
2025-09-15

那一晚,全世界都在看奥斯卡。灯光璀璨,镜头拉近,笑声与掌声交织,本该是优雅的庆典,却在一瞬间变成惊愕。威尔·史密斯,那个在银幕上演过无数温情父亲、勇敢英雄的男人,突然走上舞台,抡起手掌,扇了主持人克里斯一巴掌。那一声脆响,穿透了现场的掌声,也穿透了全球观众的心。人们一时搞不清楚,这究竟是剧本安排,还是愤怒失控。几秒钟的沉默之后,网络沸腾,话题扩散,立场对立,情绪对撞。表面上,这是一记耳光,实际上,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急躁与撕裂。

台湾一位老师,把这件事搬进课堂,做了一场实验。他先描述了事情的表面,问学生是否支持威尔的举动,四成举手赞同。接着他补充背景,说威尔的妻子因病掉发,才剃成光头,这次被当众调侃,九成学生立刻站到了威尔一边。再后来,他提醒学生,打人本身是更严重的暴力,而且克里斯事后解释并不知情,支持者又退回到四成。紧接着,他讲到威尔的成长经历,说他小时候常目睹母亲被家暴,那种痛苦的童年记忆,让他下意识地要守护家人,这一段让八成学生又举手。最后,老师抛出另一层:这是奥斯卡史上第一次发生暴力行为,影响恶劣,甚至可能被模仿,支持率又降到一半。一个事实的增减,就能让立场翻转。短短几十分钟,学生们的情绪像潮水一样起落。

有意思的是,直到最后,老师问谁从头到尾始终没有改变过立场,举手的人不到四分之一。多数人在信息补充后,会调整判断。可偏偏在网络上,很多人习惯的是另一种姿态:先入为主,迅速站队,再拼命找证据去加固自己原本的观点,哪怕证据漏洞百出,也死不回头。于是争吵不断,谩骂横飞。越缺乏信息,越容易走极端。就像罗翔说过的一句话:“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勇气背后,是认知的单薄,是缺乏多面性的视角。

我忍不住想起自己的一次经历。几年前,一个朋友在社交平台转发了一条新闻,说某地发生了校园暴力。我当时只看标题,气愤之下立刻留言谴责,结果第二天,官方通报说事情另有隐情。我才意识到,自己那种“第一时间的义愤填膺”,其实和被情绪牵着走没什么区别。那一刻我很惭愧。后来,我给自己设了一个小实验:每次遇到冲突性新闻,不要立刻转发或表态,而是先等24小时,看信息是否更新。起初很难,手指总是痒,但几次练习后,我发现很多事情在24小时内都会出现反转。这个小动作,让我免于成为“情绪的复读机”。这是我和熵增对抗的一次尝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顺利。有一次,我试图在一个辩论群里,坚持只引用权威数据,不发表情绪化观点。我准备了大量资料,却发现对方根本不看,甚至反过来嘲笑我“书呆子”。那次尝试彻底失败。但我后来明白,这场失败也给我一个启示:对抗熵增,不意味着要在所有地方“强行理性”,而是要学会分辨场域。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值得你投入能量,有些争论,本身就是一场无效消耗。你要做的,不是证明自己有理,而是找到真正值得倾注的战场。

这让我想起柴静说过的一句话:“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当你足够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就不会急于下结论。善的对立面,不是邪恶,而是无知。互联网之所以越来越吵,不是因为善少了,而是因为无知太多了。每个人都握着片面的信息,却自以为掌握了全貌,于是越吵越凶。可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需要训练一种“延迟判断”的能力。别急着拍板,别急着谴责,别急着自诩正义。信息的碎片化,最怕的就是情绪的极化。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谁来为这种对抗背书。课堂里的实验,老师是主持人,学生们愿意不断修正,是因为有一个可信赖的引导者。在社会里,媒体、大V、专家,本该承担这个角色。但遗憾的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也常常有意无意地筛选信息,放大某一面,遮蔽另一面。于是公众的认知,变得越来越片面。这种“选择性呈现”,正是我们处在熵增漩涡的原因之一。所以,真正的责任,落在每一个有话语权的人肩上。你选择怎样讲述,就在决定别人会怎样理解。

有人说,真相只有一个。但更准确的说法是,真相是多面的。你站在这面,它是这样的;换个角度,它又是那样。两个看似对立的结论,可能都是真实,只是来源于不同的维度。威尔·史密斯那一巴掌,既可以被解读为爱的护卫,也可以被看作暴力的失控。这不是非黑即白的故事,而是一个多面体。强行把它压缩成一种真相,才是真正的危险。

在这场实验里,最耐人寻味的并不是支持率的变化,而是学生们的觉醒。他们在信息不全时,容易极端化;在信息逐渐完善后,反而趋向平衡。支持与反对各占一半,恰恰说明,当我们看得更完整,就会更谨慎。也就是说,极端往往来源于无知,而平衡往往来源于认知的丰富。这背后,藏着一个值得警惕的现实: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极度碎片化的时代,稍不留神,就会被某一个片段牵走。真正的独立思考,不是坚持己见,而是在获得新信息后,敢于修正立场。

这也是洪黄祥老师最后的用意。他问那些始终不变的人,并不是在表扬他们,而是在提醒:当你固执不变时,你可能并不是坚定,而是拒绝学习。真正的勇气,不是死守立场,而是在认知更新时,敢于承认错误,敢于调整判断。人因为获得新知识而改变,并不丢脸,丢脸的是明知有问题,还要强撑着说自己没错。

互联网需要什么?不是更多的吵闹,而是更多的理解。不是一百个人喊同一种声音,而是一百个人各自发声时,依然能彼此尊重。和谐不是一致,而是多元共存。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你依然可以尊重我的存在。你可以站在另一面,但我们仍能在交汇处握手。这才是值得期待的社会氛围。

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做不到。因为情绪太急,立场太快,理解太少。可正因为难,才更显得珍贵。或许下次,当你看到一个争议新闻,当你看到一场舆论风暴,不妨先提醒自己:别急。让信息多一点,让视角宽一点,让立场慢一点。这样,你或许就能避开情绪的陷阱,走近事情的本质。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