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在大润发打了32天地铺,才知道疫情下的人最需要什么”
2025-09-15

夜里两点,大润发南汇店的灯还亮着。货架已经半空,收银台前静悄悄的,只有几个员工躺在纸箱拼成的床铺上,呼吸均匀。店长王忠魁翻来覆去,睡不着。他的手机屏幕闪了一下,一个陌生号码打进来。他下意识接起,电话那头传来急切的声音:“能不能帮我弄点奶粉?孩子刚出生,家里一点都没了。”婴儿的哭声从电话那端飘过来,尖锐刺耳。他愣了两秒,说:“我想想办法。”

疫情三十二天,超市成了临时的堡垒,店员们打地铺,黑哥开着小面包车来回送货,王忠魁接听上百个电话。电话像潮水一样涌来,有人要方便面,有人要香蕉,有人要数据线,有人要纸尿裤。那些在平日里根本不会被放在心上的东西,在封控下却成了救命的稻草。

很多人没想到,物资缺乏的环境里,最先被放大的,是“差异化需求”。年轻人要泡面,因为不会做饭;老人要香蕉,因为便秘;小姑娘要数据线,因为手机快没电了;卧床的病人要成人纸尿裤,因为尊严也要守住。表面上这些东西不算“刚需”,实际上却是维系某些人基本生活的底线。

这一幕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马斯洛需求层次”。最底层是生理需要,食物和水;可当社会秩序被打乱,个体的细分需求会骤然凸显,成为求生的临界点。资料显示,2022年春天上海疫情期间,很多居民的求助帖都不是要大米,而是婴儿奶粉、慢病药物、充电器,微博上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疫情让我们看到:所谓“紧急”,往往不止于吃饱,而是针对不同群体的生存缺口。

那天,王忠魁接到一个女孩的电话,她的声音发抖:“我手机只剩百分之十的电,没有充电线,我怕彻底失联。”那一刻,他才意识到,通讯本身就是另一种食物。手机能连上外界,才有安全感。断了,就像被困在孤岛。

这些故事并非孤例。联合国在202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里指出,在大规模公共危机中,个体最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非标准需求”。而这些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和身体后果。这也是为什么一个超市店长的私人号码,会在三十二天里响个不停。

但超市的力量是有限的。王忠魁和同事们只有两辆配送车,黑哥的车每天跑四五百公里,运力紧张到极点。什么能送,什么不能送,他必须自己判断。有一次,一个老太太要香蕉。他犹豫了:香蕉算紧急吗?旁边的女员工提醒说,她父亲也有同样的问题,便秘对老人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意外。他才明白,原来一根香蕉,在某些时刻能比一斤肉更要紧。

这里有一个值得尝试的小实验。今天不妨打开手机,记录下你最近一次最焦虑的需求是什么。是食物、药品、还是一根数据线?再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你会最先崩溃在哪一步?这个练习能让人快速意识到,别人的荒诞需求,可能正是他们的临界点。

但实验并不总能立刻让人释怀。有的人会写下很琐碎的东西,比如一杯咖啡、一本书,然后自我怀疑:这算什么?是不是太矫情?这就是返工的时刻。换个方式再写一遍,不问“值不值”,只问“有没有替代”。如果没有替代,那就是不可或缺的真实需求。

这场疫情也把责任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王忠魁不是志愿者,他是店长。他说:“员工要安全,这是我最重要的工作。”他要求每一辆进货车都要消杀,哪怕耽误时间。那是一种姿态:谁来背书,谁来担责,必须明确。黑哥不是员工,他是小老板,却说:“你们是惠南镇的一道防线,我要帮你们守住。”这是另一种背书:以个体承担集体的重量。

人性在危机里有了放大效应。有顾客愿意花软中华的价格买红双喜,有人急到连打火机都要加价求送。这是欲望的另一面。但对比之下,母亲的奶粉、老人的纸尿裤、小姑娘的充电线,却显得格外真切。它们不是奢侈,而是必需。

社会学家齐美尔说过:“危机不仅暴露社会的脆弱,也揭示社会的黏合力。”三十二天里,大润发成了一个小社会。六百多人一起吃大锅饭,睡在家电区的地铺上,年轻人晚上偷偷喝酒,王忠魁巡查时看一眼就走开。他知道,在疲惫的日子里,那点放松比纪律更重要。

这里还有一个可以立刻尝试的小动作。你可以在今天晚餐后,随手做一件不在职责范围内的小事,哪怕只是帮同事洗个碗,替家人扔个垃圾。你会发现,这种越界的付出,会像黑哥的送货一样,让一个系统多了一层安全感。

但并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有立竿见影的结果。有时候,你做了,还是被误解,还是觉得白费。这就是失败返工的另一种体现。疫情期间,有员工坚持留下,却因为封控错过了家人的告别;有顾客收到了物资,却依然抱怨数量不够。失落和反复难以避免。返工的意义,不是保证满意,而是保证自己还在场。

当王忠魁看着空空的货架,他突然懂了:幸福有时候就是一颗土豆,一根香蕉,一袋方便面。命运让人看清,生活的底色是简单的。他说:“哪怕只是保周边几条街,让他们能吃上肉和蔬菜,就挺好了。”

这是疫情留给我们的隐喻。人生同样会被突如其来的风暴打乱。你以为必不可少的东西,其实可有可无;你忽视的细节,可能才是最关键的。事与愿违,是常态。能做的,就是在混乱里找回秩序,在失望里找到新的支撑。

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在混乱的日子里,学会看清最本质的需要,学会在有限的选择里,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要紧的地方。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