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红杉资本沈南鹏:赌要理性,干要果断
2025-09-15

那天在旧金山的一个清晨,雾气还没有散去,街角的咖啡馆里传来杯碟轻碰的脆响。沈南鹏穿着深色西装,安静地坐在靠窗的位置,他的眼神专注而冷静,仿佛能穿透时间的迷雾。有人说他像一条穿西装的鲨鱼,也有人说他是理性的赌徒。可如果你走近,会发现他更像一个等待时机的猎人,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往往决定格局。

这并非夸张的比喻。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4月12日,《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中,他位列第三,连续五年进入前三,并继续蝉联中国投资家榜首。更早些年,他曾连续三年登顶全球第一,成为首位获此桂冠的华人风险投资人。他的投资名单横跨中国互联网半壁江山:阿里、京东、美团、拼多多、字节跳动、滴滴。表面上,这是一次次精准的下注,实际上,背后都是长时间的逻辑推演和深度研究。

深度研究是他的习惯,也是他失败过的地方。比如今日头条的A轮融资,他错过了。当年他做了大量调研,拜访过几乎所有可能的竞争对手,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小公司没有生存空间。九个月后,张一鸣证明了市场并非如此。沈南鹏没有执拗,而是迅速回头,主动找张一鸣谈投资。这就是他的风格——哪怕承认错误,也要果断改正。正如他自己说的,思考要深远,梦想要宏大,行动要果断。

这种理性和冷静并非凭空而来。早年他是交大数学王子,奥数全国第一,后来去哥伦比亚大学读数学研究生。数学训练塑造了他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让他习惯用数据和模型理解世界。1989年赴美,后来又在耶鲁读MBA,转向商业与证券市场。金融的严谨与数学的逻辑结合,成了他做投资的底层操作系统。他习惯问:市场规模有多大?有没有科学数据验证?这也是他反复强调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这种方法论并不仅仅停留在抽象层面。携程和如家创业时期,他的搭档季琦曾带着本子、尺子和老式相机,挨家挨户测量酒店的床和门,把成本结构、房价、客源都记录得一清二楚。那是最原始却最扎实的调研方式,后来成为他们扩张战略的基石。沈南鹏由此形成信念:企业的每一个战略决定,都必须建立在对市场脉动的深入理解之上。

可理性并不意味着冷漠。在与创业者对话时,他常常耐心倾听,甚至用聊天来打磨判断。他说过,耶鲁的课程很多都忘记了,但和人交往时获得的启发,却让他受用终身。人生是最大的教科书,这句话在他身上并非一句感慨,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方式。正因如此,他看人时并非只看简历和数据,而是看对方的精神气质,尤其是否具备长期主义的信念。

长期主义是他对创业者的最高要求。他总结过美团王兴、拼多多黄峥、字节跳动张一鸣的共同点:他们都是长期主义的实践者。十年视角,才是真正的商业格局。贝佐斯说过,人们常常问未来十年会发生什么变化,却很少问什么不会变。沈南鹏显然更在意后者,因为不变的东西,才是价值的锚。阿里、腾讯、美团,这些公司能够持续生长,靠的正是长期战略而不是短期套利。

站在2005年,他和张磊几乎在同一时间,分别创立了红杉中国和高瓴资本。那一年,中国互联网的春潮涌动:腾讯收购Foxmail,百度上市,阿里与雅虎交易落定,eBay和淘宝短兵相接。几乎所有后来的互联网巨头,都在那一年埋下种子。他们选择在那个时点重仓中国,理由很简单:中国的人口红利、城镇化进程、开放政策和互联网基因,决定了未来几十年必然会有巨大的商业机会。这不是赌运气,而是赌趋势。

不过,再好的趋势也需要人去执行。沈南鹏反复强调,选手比赛道更重要。赛道再宽,如果没有能冲刺的选手,依然跑不出成绩。于是他常常在同一行业里下注两个甚至多个竞争对手,比如蚂蚁金服和京东数科。有人质疑这种策略是否冒险,他却认为这是对趋势的双保险。事实证明,他赌对了。这样的果断,源自他一贯的逻辑:理性下注,果断出手。

这背后也有失败的试错。他曾在一次内部复盘会上坦言,自己并非神,每一个决策都可能错,但错误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否迅速修正。这种“返工”的态度,与他重视反思的习惯一脉相承。他几乎每年都总结过去的失误案子,分析原因,提炼教训。对他来说,反思不是自责,而是一种迭代升级。正如他常说的,创业者要根据市场反馈不断修正计划,否则很难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他非常重视数据之外的细节。比如在携程时期,他既是创始人、也是CFO,还曾是最大个人股东。他常常在第一时间介入业务细节,用财务指标去洞察潜在风险。他说过,财务流程上的问题,往往是业务早期的遗留设计,如果CFO不了解,就很难解决。由此,他养成了一种能力:在复杂系统中迅速找到逻辑漏洞并补齐。这是数学的眼睛,也是投资家的直觉。

然而,他并不是孤立的个人英雄。他背后有红杉资本的全球网络,有莫瑞茨等前辈的经验传承。站在巨人肩膀上,他能看到更远的未来。他坦言,媒体、同行、客户、创业者,每一次交流都是学习。他懂得借力,也懂得吸收。他相信在不断的学习、修正与反思中,理性会带来长期的胜率。

沈南鹏的人生轨迹,从数学到金融,从创业到投资,始终贯穿着两个关键词:理性与果断。理性让他不至于被一时的热潮蒙蔽,果断让他在机会出现时不会犹豫。赌,要理性;干,要果断。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却是几十年投身市场的经验结晶。

或许,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不是他投中的那些明星公司,而是他在错与对之间,始终保持的逻辑清晰与行动果敢。他从不迷信运气,也不沉溺于情绪,他相信数据、相信趋势、相信人的潜力,更相信自己不断修正的能力。

有人评价他是投资界的冷面杀手,有人说他是长跑型的战略家。可在他自己看来,他不过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寻找那些能与中国一同成长的企业。他曾说过:“这是个长期的事情,不是短期的事情。”这句话听起来平淡,却是一个投资人最深的信仰。

最后,他留下过一句话:“思考要深远,梦想要宏大,行动要果断。”朋友评价他:“他不是在押注公司,而是在押注时间和未来。”或许,这正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