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互联网的真正价值:让情绪在屏幕里死去,而不是在街头燃烧
2025-09-15

那天夜里,我刷到一条短视频。评论区里,几千条留言滚滚而下,从愤怒到调侃,从指责到自嘲,什么声音都有。视频内容其实无关紧要,不过是一段普通的社会新闻,但评论区却像一条泛滥的河流,把平日里不敢说、不能说、没处说的话,全都倾泻在屏幕上。有人说这像是发泄口,有人说这是网络的毒瘤。但我看着那些字,心里忽然想起一句古话: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古人担心的是,若民意得不到疏导,终有一天会冲破堤防,酿成大乱。可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自媒体的兴起,似乎恰恰给了情绪一个出口。过去街头巷尾的牢骚,顶多传到几个人耳朵里;如今一条视频,能让千万人在评论区里释放怒火。这股力量固然汹涌,却因有了出口,反而避免了真正的聚集。

你或许会担心,这样的出口会不会让负能量扩散得更快?的确,网络空间常常充满戾气,骂声不绝。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这个场域,那些情绪会流向哪里?在历史上,情绪的积压往往不是悄然消散,而是突然爆发。法国大革命前夕,面包涨价引发街头暴乱;明末民生困顿,流民蜂起。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情绪若没有渠道,终会成为火药。

而在互联网时代,情况不同了。有人在地铁上被挤到,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抱怨;有人在公司里受了委屈,转身录个视频,吐槽职场不公;有人对社会问题不满,写篇长文发在公众号。数以亿计的情绪,不再需要聚集在广场,不必走上街头,就能找到出口。于是,它们像是被导入了一条虚拟的河道,虽汹涌,却少有真正的堤决。

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网民规模已超过8亿,人均每天上网时长近4小时。四小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量现实中的沉默,被转化为线上言语。有人说,这让公共舆论更加喧哗;但也有人指出,这正是社会稳定的一种新机制。换句话说,那些看似危险的评论区,其实承担着“社会减压阀”的角色。

我曾与一位心理学老师聊过这个问题。他说,网络发泄有点像心理学中的“情绪宣泄法”。当你把愤怒写出来、说出来,哪怕对方未必理解,你也会觉得轻松。研究表明,哪怕只是写下一封永远不会寄出的信,心情也会大幅改善。网络评论,本质上就是数以亿计的“未寄出的信”。

当然,这种宣泄也带来副作用。攻击性的语言可能伤人,流言可能传播。但我们必须承认,它至少延缓了矛盾真正走向街头的速度。有人说,网络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的暗面;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条暗渠,帮现实卸下了无法承受的水流。

这并不是说,网络能解决所有问题。它能缓解,却不能根治。正如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能分担暴雨的冲击,但若长年失修,终会有大水倒灌。互联网的出口,如果没有制度与责任的引导,也可能反过来制造新的问题。比如谣言的传播,比如极端言论的聚集。这时,需要的不是堵,而是疏导。

我见过一位地方官员的做法,值得玩味。当某个社会事件引发争议时,他没有选择压下讨论,而是第一时间开设问答专栏,把群众的问题逐条回应。他说:“让大家骂在网上,总好过堵在政府门口。”这句话虽直白,却是真理。结果呢?那场舆情三天后就过去了。人们发现问题有人回应,自然不再执着于攻击。

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场景。某地因为一起事故,消息被延迟公布,相关评论被大面积删除。结果,几天后群众聚集在事故现场,拉起横幅抗议。你能看到,情绪并未消失,只是换了更危险的出口。对比之下,你会明白,互联网的“泄洪口”有多重要。

所以,真正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堵住悠悠之口,而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把口水化为蒸汽,让怒火变成虚拟的噪声,而不是现实的火焰。平台也好,治理者也罢,都该明白一个道理:评论区再嘈杂,也比街头的对峙更可控。

这也提醒我们,每一个身处网络的人,其实都是社会情绪的一部分。你可能觉得自己的留言微不足道,但当无数个“微不足道”叠加,形成的是一股巨大的社会能量。而这股能量,被容纳在屏幕里,就少了走向现实的风险。

有人说,自媒体放大了问题。我却觉得,它同样延缓了问题。它让我们在评论区吵过、骂过、发泄过,情绪被耗散,冲动被稀释。或许第二天醒来,怒气已淡,生活还要继续。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