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领悟道,只管干,跌倒了就爬起来继续
2025-09-15

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老李站在村头的石桥上,看着脚下湍急的河水,手里握着那张皱巴巴的欠条。五万块钱,这是他养了三年土鸡全部的积蓄,也是昨天被合作伙伴卷走的全部家当。

村里人路过,都小心翼翼地避开他的眼神。有人在背后议论:"这老李,五十多岁了还瞎折腾,安安分分种地不好吗?"老李听到了,却没有回头。他只是盯着水面,想起了父亲生前常说的那句话:"人这一辈子,不是看你摔了多少跤,而是看你能爬起来多少次。"

那一刻,老李做了一个决定。他转身走向镇上,去找银行贷款。

这个决定在旁人眼里近乎疯狂。一个五十三岁的农民,刚刚被骗光积蓄,居然还想东山再起。但老李心里清楚,如果这次不站起来,这辈子就真的完了。

三天后,老李拿到了三万块钱的小额贷款。这次他没有找合伙人,也没有听信任何"包赚不赔"的承诺。他只做了一件事:在自家后院搭了个简陋的鸡舍,买了一百只鸡苗,开始了最朴素的散养。

邻居老王摇着头说:"这老李,怎么就不长记性呢?"老李听了,只是笑笑:"王哥,我这次不一样了。上次是想发大财,这次是想活下去。"

这句话里藏着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坚持,从来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而是因为除了坚持,别无选择。

我第一次见到老李,是在镇上的农贸市场。那是一个雨天,他蹲在市场角落,面前摆着二十几个土鸡蛋,身上的雨衣已经湿透了。一个小时过去,一个蛋都没卖出去。有几个路人停下来询价,听到比超市贵三倍的价格后,摇头就走了。

"师傅,这么贵的鸡蛋,有人买吗?"我忍不住问道。

老李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倔强:"年轻人,便宜的东西谁都会做,贵的东西才有门道。我这鸡蛋,鸡是散养的,吃的是玉米和菜叶,下的蛋蛋黄颜色深,营养价值高。价格贵,但值这个价。"

我买了十个鸡蛋,回家煮了一个尝尝。确实不一样,蛋黄颜色金黄,口感也更加浓郁。这让我开始关注这个倔强的老农民。

一个月后,我再次路过农贸市场,发现老李的摊位前排起了小队。几个常来买菜的大妈正在挑选鸡蛋,一边挑一边夸:"老李家的鸡蛋就是好,我孙子就爱吃这个。"

我好奇地走过去问老李:"生意怎么突然这么好了?"

老李擦了擦汗,憨厚地笑了:"没什么窍门,就是每天坚持来,风雨无阻。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我这鸡蛋的品质,也知道我这个人靠谱。做生意,靠的不是嘴皮子,靠的是行动。"

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在这个充满各种"成功学"和"捷径论"的时代,很多人都在寻找快速致富的秘诀,却忘了最朴素的道理:所有的成功,都是日复一日坚持的结果。

老李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夏天的时候,一场暴雨冲垮了鸡舍,淹死了三十多只鸡。老李蹲在废墟前哭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天亮,他又开始重新搭建鸡舍。村里人都说他傻,但老李心里明白,哭解决不了问题,只有行动才能。

那段时间,老李每天都要到镇上的建材店跑几趟,搬砖头、拉木材、和水泥。五十多岁的人了,干起活来比年轻人还拼命。有人劝他:"老李,你这把年纪了,何必这么拼?"老李停下手中的活,认真地说:"正因为年纪大了,才更不能停。年轻人摔一跤,有的是时间重来。我摔一跤,可能就真的没机会了。"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对不同年龄的人意义不同。越是处于人生后半程的人,越要珍惜每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

重建鸡舍花了老李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很多以前不会的技能:如何调配水泥、如何搭建防雨棚、如何设计通风系统。这些技能在别人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对老李来说,每一项都是宝贵的财富。

"人这一辈子,什么时候学习都不算晚。"老李一边检查新建的鸡舍,一边对我说:"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老了,学不了新东西。但真正开始做的时候才发现,只要用心,什么都能学会。"

新鸡舍建好后,老李又买了一百只鸡苗。这次他吸取了教训,不仅加固了建筑结构,还安装了排水系统。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记录每只鸡的生长情况,每天的产蛋量,以及不同饲料对鸡蛋品质的影响。

"做事要有记录,这样才能发现规律,才能持续改进。"老李指着他密密麻麻的记录本说道。这个看起来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却有着最朴素的科学精神。

半年过去,老李的鸡蛋在镇上小有名气。不仅农贸市场有固定的客户群体,连城里的一些餐厅也开始向他订货。收入虽然不算太高,但已经足够还贷款,维持生活,还能略有盈余。

更重要的是,老李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的他总是愁眉苦脸,说话也没什么底气。现在的他虽然依旧朴实,但眼中多了一份坚定,说话也有了力量。

"人啊,最怕的不是穷,而是没有目标。有了目标,每天都有盼头,再苦再累也不怕。"老李一边整理鸡舍,一边感慨道。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意义感。一个人如果能从自己的行动中找到意义,就能承受任何苦难。老李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意义感。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去年冬天,禽流感爆发,政府下令禁止散养家禽交易。老李的生意一夜之间陷入停滞。眼看着一百多只鸡无法变现,饲料钱却一天都不能少,老李又一次面临绝境。

那段时间,老李每天都要到鸡舍里坐上几个小时,看着那些无法出售的鸡,心情异常沉重。老伴劝他:"算了吧,咱们年纪也不小了,安安稳稳种点地就行了。"

老李沉默了很久,然后说:"我再想想办法。"

这句简单的话,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品质:不轻易放弃。在很多人选择认命的时候,老李依然在寻找出路。

他开始研究政策文件,发现虽然不能在市场上销售活禽,但深加工产品是可以的。于是,老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学习鸡肉深加工技术。

五十四岁的老李,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艰难的学习过程。他买来各种技术书籍,上网查资料,甚至跑到县城的职业技术学校去旁听课程。那些年轻的学员看到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农民坐在教室后排认真做笔记,都投来敬佩的目光。

"学习这东西,没有年龄限制,只有态度问题。"老李在课堂上回答年轻学员的提问时说道。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老李掌握了基本的鸡肉加工技术。他用自己的积蓄购买了简单的加工设备,开始制作熏鸡、鸡肉脯等产品。虽然技术还不够纯熟,但凭借着优质的原材料和认真的态度,产品质量逐渐得到认可。

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刚开始的时候,老李制作的熏鸡要么太咸,要么火候不够。有一次,一整批产品都因为操作失误而报废,损失了近千元。那天晚上,老李一个人坐在厨房里,看着那些废品,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但第二天,他又重新开始了。这一次,他更加仔细地记录每一个操作步骤,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种调料的用量。渐渐地,产品质量越来越稳定,口感也越来越好。

"做任何事情都有个过程,急不得。每一次失败都是在为成功积累经验。"老李总是这样安慰自己,也这样鼓励别人。

春天来了,禽流感的阴霾逐渐散去,但老李并没有回到单纯的散养模式。他发现,深加工产品的利润更高,市场也更稳定。于是,他开始了养殖加工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现在的老李,不仅有自己的鸡舍,还有一个小型的加工车间。他的产品不仅在本地销售,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虽然规模不大,但年收入已经超过十万元,是以前的好几倍。

更重要的是,老李的故事感染了很多人。村里的几个年轻人看到他的成功,也开始尝试创业。有的养羊,有的种果树,有的做电商。村子里的创业氛围越来越浓。

"一个人的成功不算什么,带动大家一起成功才有意义。"老李现在经常这样说。他不仅分享自己的经验,还主动帮助其他创业者解决问题。

在与老李的多次交流中,我总结出了他成功的几个关键要素。坚持是基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没有放弃过;学习是动力,他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新事物;适应是智慧,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他能够及时调整策略;分享是境界,他愿意帮助别人,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但最重要的,还是他那种简单而纯粹的行动力。不想太多,不计较太多,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就克服困难。这种看似简单的行动哲学,却蕴含着深刻的生活智慧。

"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这是很多人的通病。而老李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把懂的道理变成实际行动。他不会说什么高深的理论,也不懂什么复杂的商业模式,但他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只有行动,才能改变现状。

去年冬天,我最后一次见到老李。那天雪下得很大,他正在清理鸡舍。看到我来,他放下手中的活,招呼我进屋烤火。

"这几年真是不容易啊。"我感慨道。

老李笑了笑,给我倒了杯热茶:"不容易是肯定的,但也没那么难。人这一辈子,总要经历一些风雨。关键是遇到风雨的时候,不要停下脚步。停下了,就真的完了;走着走着,总能看到晴天。"

这句朴素的话,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走到了绝路,其实只是还没有走到转弯的地方。只要坚持走下去,总会有新的可能。

老李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能看多远,而在于能走多久。不在于起点有多高,而在于能否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否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可能。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很多人都在寻找成功的捷径,寻找一夜暴富的机会。但老李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从来没有捷径,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永不放弃的信念。

也许老李的成功在别人看来并不算什么,他没有成为千万富翁,也没有创造什么商业奇迹。但对他自己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成功。从一个被骗光积蓄的失败者,到一个年收入十万元的小老板,从一个自暴自弃的中年人,到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业者,这种转变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正如他最后对我说的那句话:"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不是你达到了多高的高度,而是你从多深的低谷爬了起来。每一次爬起来,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