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人生的本质就是用来体验的
2025-09-14

清晨六点,郊外的小路还笼着薄雾。阿峰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呼出的气在空气里凝成一团白雾。他正往山上去,想看一场日出。他的同事听说后笑他:“这么辛苦干嘛,睡觉不香吗?”可阿峰只是笑笑,踩着脚踏板继续前行。对他来说,那一瞬间的阳光洒落,就是值得体验的答案。

人生到底是用来证明,还是用来体验?这个问题,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秤。有人拼命追求头衔与地位,想要站在最高处证明自己存在过;有人却在乎沿途的每一个瞬间,把体验当成人生最重要的财富。

资料显示,2021年《自然·人类行为》杂志上刊登过一份研究,调查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幸福感指数。结果发现,个人幸福感与年收入的相关性在超过年薪7.5万美元后迅速减弱,而与体验的丰富度呈现长期稳定的正相关。这意味着钱可以解决焦虑,却未必买来充实。

那天,阿峰看完日出回来,眼睛里闪着光,说了一句:“这景色一辈子都不会忘。”他的状态让我想起另一位朋友小薇。她大学毕业后选择去支教,去了云南的一个偏远山区。每天陪孩子们读书、画画,她常常笑着说:“虽然工资只有两千块,但每天都像活在故事里。”外人觉得她“亏大了”,可她说:“人生本质是体验,不是算账。”

表面上,她选择了一条“吃亏”的路。实际上,她比许多留在大城市焦虑打拼的同龄人更自在。体验带来的满足,弥补了物质的匮乏。

在与心理学老师的对话中,他曾解释过:“人的记忆系统对经历的片段特别敏感,会放大那些鲜明的体验,而对单调重复的日子几乎没有留存。”换句话说,我们的记忆更像一本相册,而不是一张成绩单。

为了验证这个观点,我曾做过一个小实验:每天晚上睡前,把当天最特别的一个瞬间写下来。可能是一杯温热的豆浆,可能是路边小孩的一声笑。一个月后回头翻阅,惊讶地发现,平凡的日子竟然有这么多亮点。这个小动作让我意识到,体验并不一定要宏大,细微也能填满生命。

当然,并非所有体验都是愉快的。朋友小林创业失败,欠下几十万债务,他常常说:“那是我人生最痛苦的阶段。”可几年后再聊起,他反而说:“如果没有那次失败,我不会懂得风险控制,也不会有今天的稳重。”这就是人生的另一层面,痛苦的体验同样是财富,只是需要时间来消化。

公开信息显示,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提出“峰终定律”,指出人们对一段经历的记忆,取决于其中最强烈的片段和最后的感受。换句话说,即便经历中有艰辛与挫折,只要有值得记住的高光瞬间,整体印象就会偏向积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回忆起背包旅行时的狼狈,仍然会说那是最宝贵的记忆。

有一回,我陪父亲去医院做复查。那天候诊室人很多,空气里充斥着焦躁。他却突然低声说:“能坐在这儿等结果,其实也是一种幸运,至少我还在。”那一刻我恍然明白,人生的本质并非拥有多少,而是能不能体验当下的呼吸。

这并非个例,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都能找到印证。有人把体验放在旅行里,有人把体验放在陪伴里,有人则把体验放在学习和创造里。不同的选择,构成了人生的不同风景。

有个朋友曾尝试每天拍一张照片,坚持了一年。开始时他觉得很麻烦,总忘记。拍到第三个月差点放弃。可当他把一年365张照片拼成短片时,笑着说:“这就是我的一年,被体验封存了。”这段返工与坚持,让他明白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延伸来看,体验不仅属于个体,也是社会的集体记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的历程,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的昼夜拼搏。他们的体验,汇聚成了国家的进步。这提醒我们,体验不仅是个人的故事,也是时代的注脚。

朋友评价阿峰:“他从不追求外人眼里的成功,却过得比很多人充实。”这种评价也许正点中了核心。体验不会马上变成地位或财富,但它能让一个人的生命更厚实。

或许这正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人生的本质不是抵达某个终点,而是在路上不断体验、不断感受。遗憾的是,很多人直到生命的后半段,才慢慢意识到这一点。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