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本质是激发出人内在的善或者恶
2025-09-14
深夜的地铁口,灯光晃着,风里有汗味也有香水味。一个年轻姑娘举着手机拍视频,背后站着两个工地收工的男人,身上还带着灰。她喊了一句:“叔叔,你们辛苦了!”然后迅速切到自拍模式,笑容满面。短短十秒钟,点赞过万。可那两个男人转身离开时,眼里没光,只剩一种被消耗的空落感。
流量,看似是一道光,把人推到舞台中央。但你得承认,它照亮的方式,从来不是单一的。有人因为一句善意的话,被全网点赞;也有人因为一时的失言,被推到风口浪尖,沦为众矢之的。流量的本质,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能把人心里最隐秘的角落放大到极致。
资料显示,2023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超过10.79亿,其中有七成以上在日常使用短视频平台。这个数字意味着,每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随时可能被推到无数人眼前。善意被放大,会变成一场雪中送炭的接力;恶意被煽动,会瞬间掀起一场网络暴风。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人心有阴影,但也有光。”流量,就是照射出这种对比的聚光灯。
有人说,流量是个放大器。这句话没错,却容易让人忽略一个事实:放大的,不只是外在的事件,更是人内心的欲望。那天,一个大学生在街头扶起摔倒的老太太,被路人拍下上传。他本以为会收获赞许,却因为老太太一句“他撞的我”而被舆论淹没。短短三天,评论区从“善良的年轻人”变成“愚蠢的傻瓜”。表面上,这是偶然的反转,实际上,它揭示了流量的另一面:人性的善恶切换,有时只需一句话。
在与一位资深媒体人对话时,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别把流量当洪水,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我追问,镜子怎么能伤人?他说:“伤人的不是镜子,而是照出来的东西,有时我们自己都不敢直视。”这句话后来我想了很久。的确,流量没有立场,立场是人心里的。你愿意看光,它就放大光;你执意盯着阴影,它就放大阴影。
在北京有一个摄影师,坚持拍城市里小人物的故事。他拍过深夜送外卖的小哥,也拍过公园里跳舞的老人。刚开始的时候,点赞寥寥,评论区冷冷清清。但他坚持每天上传一张,坚持三年。他说,这是他的小实验,想看看长期记录的意义。三年后,一张外卖小哥大雨中的照片火了,点赞百万。他收到的私信里,有人说看了想给骑手多留五块小费,也有人骂他作秀。两种声音并存,却都源于这张照片被推到流量舞台。实验结果很清楚:流量放大了善,也同时放大了质疑。
失败的尝试也不少。有位年轻人模仿“善举挑战”,当众给环卫工送花,结果被拍到在镜头外把花收回。视频曝光后,他的账号被封,品牌合作瞬间取消。返工的代价沉重,但给出的提醒很现实:流量从来不会只放大你想要的那一面,它会把真相和虚伪一起丢到人群中,任由大家评判。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群体环境里更容易被情绪带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实验就曾验证过,当个体无法独立判断时,群体的情绪会迅速放大。流量正是这种机制的高速运转版本。你看到的评论区不是客观,而是人性的一面被集中展示出来。
这一点在商业世界里同样成立。公开信息显示,耐克在2018年启用NFL球员科林·卡佩尼克做广告,他因抗议种族歧视在赛场上单膝下跪,一度饱受争议。广告上线当天,股价短暂下跌,但随后在善意与认同的放大下,耐克的销售额逆势上涨31%。流量放大了反对的声音,却也成就了品牌背后的价值认同。这就是人性被激发之后的双刃剑效应。
反过来,一些明星因为一句不当言论,被瞬间推翻多年积累。公众的善意容易燃烧,恶意同样容易堆积。流量的逻辑残酷在于,它不给你筛选的余地。无论善恶,一旦点燃,就会以倍速扩散。
但这并非无解。你我作为普通人,也可以做些小动作来驯服这种放大器。比如,当你在评论区想要跟风发一条恶意留言时,先停一停,问自己一句:如果对象是我的朋友,我还会这样说吗?这个小动作看似简单,却能在一瞬间改变善恶的流向。再比如,当你刷到一个正能量的视频时,不妨有意识地点个赞、转发。心理学研究早就证实,正向反馈会增加创作者继续输出善意的概率。这也是每个人可见、可做的小实验。
需要承认的是,没人能完全掌控流量,它的残酷和温情常常交织。但至少,我们能决定自己在这股洪流里站在哪一侧。是添一把火,还是递一杯水?是随波逐流,还是守住内心的温度?
正如古话所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积恶成殃,而鬼神害之。”流量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它只是将人心放在显微镜下。社会的走向,不取决于流量本身,而取决于亿万人的选择。
或许,这正是我们该保持清醒的地方。别把责任推给流量,它不过是一个放大器。真正被放大的,是你内心的选择,是人性深处那点微弱却真实的光与影。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