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个人禀赋差异:快树与慢树都能长成参天
2025-09-13

那天在山里徒步,我看到了两棵奇特的树。

一棵是白桦,笔直挺拔,树干光洁如玉,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另一棵是榆树,树皮粗糙,枝杈扭曲,看起来饱经风霜。导游说,这两棵树是同一年种下的,都有十五年了。

我愣住了。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土壤,同样的阳光雨露,为什么会长成完全不同的样子?白桦已经有两层楼高,而榆树还在慢慢积蓄着力量,虽然粗壮,但明显矮了一截。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两个同学。

张明和李强是我初中的同桌,两个人的成绩天差地别。张明聪明得让人嫉妒,任何新概念他听一遍就懂,数学题看一眼就知道解法,英语单词背一遍就记住。李强则完全相反,同样的内容他要反复学习好几遍才能掌握,做题速度慢,考试时经常答不完卷子。

老师们都说张明是天才,李强只是普通孩子。

中考时,张明如愿考入了市里最好的高中,李强只能去普通高中。那时候,所有人都以为他们的命运轨迹已经被决定了:一个会成为精英,一个会泯然众人。

但故事并没有按照预期发展。

三年后,张明因为沉迷游戏,高考成绩一塌糊涂,只考上了一所三本院校。李强虽然进步缓慢,但从不放弃,每天晚上都学到十一点,周末也在图书馆度过。高考时,他超常发挥,考进了一所不错的一本大学。

大学四年,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张明觉得自己聪明,不需要太努力就能过得不错,于是继续保持着随性的态度。李强则明白自己的短板,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实践。毕业时,李强拿到了三家知名公司的offer,张明却因为成绩平平、经验不足,只能去一家小公司工作。

现在,十年过去了。李强已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总监,年薪过百万。张明还在那家小公司做着基础的开发工作,薪水勉强够维持生活。

当年的天才,反而被普通孩子超越了。

这个故事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个问题:禀赋差异真的能决定最终的成就吗?

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长达二十年的追踪研究,他们选择了一千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观察他们在成年后的发展轨迹。结果令人意外:那些童年时期被认为智力平平的孩子,如果能够保持持续学习和努力的习惯,在成年后的成就往往超过了那些天赋异禀但缺乏坚持的孩子。

研究报告指出,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就的关键因素不是起点的高低,而是成长的持续性。就像植物一样,快速生长的品种可能很快就达到了自己的极限,而缓慢生长的品种却可能在更长的时间里持续向上。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的故事。

王大爷是我们小区的保洁员,六十三岁,小学文化。三年前,他开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起初,连最基本的操作都不会,每次有人教他,他都要拿出一个破旧的小本子,认真地记录每一个步骤。

其他保洁员都笑话他:"都这把年纪了,学这个有什么用?"

王大爷不理会这些嘲笑,每天下班后都要练习一小时。从学会打字开始,到会发微信,再到会用导航,每一个功能都要练习无数遍才能熟练。

半年后,王大爷学会了网购。他告诉我,网上买东西比实体店便宜很多,还能送到家里。又过了半年,他开始在朋友圈分享自己拍的花草照片,虽然技术不够专业,但构图很用心。

现在,王大爷已经是小区里最活跃的"网民"之一。他不仅会使用各种购物软件,还学会了移动支付,甚至开始尝试短视频拍摄。前几天,他拍的一个清晨扫地的视频在抖音上获得了上千个赞。

"我知道自己学得慢,"王大爷说,"但我不着急,一点一点来,总能学会的。"

王大爷的故事证明了一个道理:年龄不是学习的障碍,速度不是成长的标准。重要的是保持学习的状态,持续向前的姿态。

但现实中,很多人都会因为自己的起点不够高、天赋不够好而放弃努力。他们看到别人轻松获得的成就,就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达到那样的水平。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我在一次培训中遇到了一位叫小陈的学员。她是一名普通的会计,三十二岁,专科学历,在一家小公司工作了八年。她总是抱怨自己起点太低,学历不够,没有背景,在职场上很难有大的发展。

"我周围的同事要么是名校毕业,要么有丰富的经验,我什么都比不上,"她说,"感觉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我问她:"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你的优势不在于起点高,而在于成长的韧性?"

她摇了摇头,显然没有考虑过这个角度。

于是我建议她做一个小实验:每天花一小时学习新的财务知识或者技能,坚持一个月,看看会有什么变化。她半信半疑地同意了。

三十天后,她告诉我,虽然还没有感觉到明显的变化,但至少对很多以前不懂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鼓励她继续坚持。

三个月后,她开始主动承担一些之前不敢接触的工作任务。半年后,她通过了中级会计师考试。一年后,她跳槽到了一家更大的公司,薪水比之前高了百分之五十。

"我现在明白了,"她在感谢信中写道,"起点确实会影响速度,但不会决定终点。关键是要一直在路上。"

小陈的经历并非个例。在职场中,我见过太多起点不高但最终获得成功的人,也见过太多天赋异禀但最终平庸的人。区别在于,前者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更加努力;后者过于依赖天赋,反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经济学概念:边际效用递减。当一个人的天赋足够强时,每增加一分努力带来的收益会逐渐减少。而对于天赋一般的人来说,每一分努力都可能带来明显的改善。

从某种程度上说,起点低的人反而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这个观点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发现,那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更多困难的学生,往往能够发展出更强的学习策略和更好的抗挫折能力。他们虽然学得慢,但学得更扎实,也更容易在面对新挑战时保持稳定的表现。

相反,那些一直表现优秀的学生,由于很少遇到挫折,往往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当他们面对真正的挑战时,反而容易出现心态崩溃的情况。

这就像那两棵树一样。白桦生长迅速,很快就能看到成果,但它的根系相对较浅,抗风能力有限。榆树生长缓慢,但它的根系深入地下,能够吸取更多的营养,也更能抵抗恶劣的天气。

时间是最公平的裁判。它不会因为你的起点高就给你额外的奖励,也不会因为你的天赋差就剥夺你成长的权利。它只关心一件事:你有没有在持续地生长。

我想起了另一个朋友的故事。

老刘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四十五岁,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在一个重视沟通和表达的时代,他显然处于劣势。很多比他年轻、口才更好的同事都比他升职快,这让他一度非常沮丧。

但老刘有一个优点:技术扎实。他虽然不会花言巧语,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他决定将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

他开始在业余时间钻研新技术,参与开源项目,在技术社区发表文章。虽然进展缓慢,但他从不放弃。两年后,他在某个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了公司内部的专家。

现在,老刘已经是公司的技术架构师,负责关键项目的技术决策。那些当年比他升职快的同事,很多都遇到了发展瓶颈,而他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越走越远。

"我知道自己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有天赋的,"老刘说,"但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并且愿意在这个方向上持续投入。这就够了。"

老刘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别人的优势所迷惑,忘记了自己也有独特的价值。我们不需要成为最快的那棵树,只需要成为最坚韧的那棵树。

快有快的优势,慢有慢的价值。快的人可能很早就看到成果,获得认可,享受成功的喜悦。慢的人虽然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意志力,往往更加宝贵。

重要的不是你现在在哪里,而是你要去哪里。更重要的是,你是否一直在路上。

那些因为起点低就放弃努力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本来可以走多远。那些因为天赋高就停止成长的人,也永远不会达到自己真正的潜力。

真正的智慧在于,接受自己的起点,但不限制自己的终点。承认自己的局限,但不放弃自己的可能性。

就像山里的那两棵树。白桦有白桦的美丽,榆树有榆树的坚韧。它们虽然长得不一样,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天空伸展,都在用自己的根系汲取大地的养分。

它们没有互相比较,没有因为差异而自卑或骄傲。它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持续地生长着。

这也许就是成长的真谛:不求最快,但求最久;不求最高,但求最稳。在时间的长河里,坚持比天赋更重要,持续比速度更珍贵。

因为最终,时间会证明一切。那些一直在生长的树,无论快慢,都会成为森林里最值得仰望的风景。

合十。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