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误区,不是不会努力,而是把努力用在错误的时机和错误的方向上
2025-09-12
深夜的便利店里,灯光冷白,收银机发出的滴声在空旷的空间里显得格外刺耳。一个年轻人站在货架前,手里拿着一瓶能量饮料,眼神空洞。他已经连续加班三周,每天靠这种饮料撑到凌晨。朋友劝他别太拼,他笑笑说:“不就小事吗,多喝几瓶没关系。”可就在第二天的早晨,他突然在办公室晕倒,被送进了医院。医生淡淡地说了一句:“身体不是机器,小过若不当时,迟早有凶。”
小过,本是《易经》里一个卦名。它提醒我们,人生在大方向上不可妄为,但在小事上,偶尔的逾越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只是,这个“过”要有分寸,要合乎时宜。如果不当其时,过就会变成咎,甚至酿成灾。
那年轻人躺在病床上时,想起了自己几次类似的“返工”。第一次是大学时期,他为了通过一门课,连续三天三夜不睡,写出了一个长达八千字的报告。结果交上去的那天,教授看了看,指出里面有大量引用错误,直接打回重写。他那时才意识到,拼命用错了地方,就像逆着风硬要跑,越努力,摔得越狠。
资料显示,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的健康报告中指出,全球每年有超过70万人因过劳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和中风去世。这些人,大多觉得自己只是“小过”,只是多熬一夜、多接一个电话,结果却在不合时的选择中,走向了不可逆的结局。这说明,小事的逾越若合乎时宜,或许是机会;若错了时机,就是灾难。
他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医生提醒他要学会休息,他不太信。于是决定先试着在连续熬夜后安排一次完整的睡眠,再观察身体的反馈。实验的结果很直观:那天他醒来后,效率明显提高,反而比平时少熬三小时还完成得更快。这一次,他才真正感受到小过的智慧——该过的时候,放手去过,能带来突破;不该过的时候,硬要逾越,就是自损。
可人性常常难以自控。几个月后,他又陷入老毛病。项目期限压在眼前,他忍不住再次开启“硬撑模式”。团队提醒他放慢节奏,他摆手拒绝:“就这一次,没事的。”结果方案递交时,漏洞百出,又一次返工。那天他灰头土脸,终于明白,所谓“就这一次”,正是最危险的幻觉。
在与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对话中,他听到过一句让人警醒的话:“人最大的误区,不是不会努力,而是把努力用在错误的时机和错误的方向上。”这句话和小过卦的警示异曲同工。努力不是错,逾越也不是错,错的是不看时机、不知轻重。
这并非个例。在家庭关系里也常常上演类似的戏码。一个父亲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过早逼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表面上是用心良苦,实际上却让孩子失去了童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过度拔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会因压力过大而提前倦怠。小过若当其时,或许能激发潜能;若不当时,只会带来反效果。
那年轻人开始学着调整。他做了第二个小实验:在工作中,不再追求完美无缺,而是给自己设定“八成即可”的边界。他发现,很多时候八成就能满足客户,剩下两成的纠结反而是浪费。这种“留白”,让他第一次感到轻松。朋友问他变化从何而来,他说:“我学会了不必每次都硬撑到极致。”
然而,他也清楚,自己依旧容易陷入循环。那次公司竞标,他又忍不住提出额外的方案,结果团队几乎被压垮。他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像是“飞鸟离之”的人,过度之极,反而招致败局。表面上是积极,实际上是盲目。
朋友评价他:“他是那种容易走极端的人,但好在,他现在开始会停。”这句话听上去平淡,却正好点出了小过的关键。停,不是退缩,而是合时的智慧。懂得何时该过,何时该守,这才是人生最难的课题。
遗憾的是,他没能在年轻时就明白这些道理,用了数次返工和病痛才换来一丝清醒。正如一句古话所说:“过犹不及。”小事若合时,是机会;不合时,就是灾。
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但愿我们都能学会在小事上试探,却不在不当时的境地里硬闯。懂得分寸,懂得时机,才不会在看似无害的“小过”里,跌入真正的“大错”。
合十。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